2008年3月17日星期一

教學語言市場決定 利學生

  眾所周知,發生香港的經濟轉型大大削減港人的職業選擇。製造業消失後,便只得服務業剩下來。不論是金融業抑或零售業,仍然擁有潛能給予自己大展拳腳機會的職業,漸漸地縮窄到中間人這類角色上。香港的簡單稅制和司法透明度尤其促進降低買賣雙方交易費用的效果。要有效地發揮中間人這個角色的貢獻,語文的掌握是必須條件。


高官推母語 子女卻不入中中


  選擇去掌握那一種語言,便視乎經濟發展需要,由市場主流作決定。在這裏請大家留意。我並非呼籲各位放棄自己的理想,任由市場經濟決定自己的學習取向。只不過,若我們把語文視作一種生產工具,那麼商業上的需要便成為非常可靠的信息。


  若香港經已踏上專攻中間人這條不歸路,又若果旅遊發展局所提供有關內地遊客在港消費的數字可信的話,再又如果港府今年驚喜的稅收盈餘與外來資金投資和本地零售有某程度上的緊密關係的話「母語」教學明顯地跟香港經濟發展方向樹敵,削減香港人維生的空間。若上課時既不用國語又不批准間中使用英文,「母語」等同「無語」。這樣,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便再沒有甚麼特別之處了。再者,試問那一位研製母語教學的本地高官,曾經主動把子女放在中文中學受教?當學校本身失去了自行決定教學方式時,當前綫教職員看到學生質素不一,但無權把學生分別以不同的語文媒體來傳達學科信息時,強迫性的母語教學基本上是以行政手斷剝奪了數十萬中學生學習英文的機會。


用英文學理科 效果比中文佳


  就算我們撇去經濟效益和自由選擇的可貴,單說訓練學生腦袋的使用這個角度看,以英文作媒體來理解一些包含較多需要以文字作科學性邏輯推斷的科目時,這會間接和更有效地迫使學生自我檢討是否真正明白該科目的內容。原因是,當學生要用英文作答題目時,他們必須先把道理徹底明白,方可把見解繙譯以英文表達出來,母語教學在這情況下便失去它的優勢。


  這個當然是我個人幻想出來的一項假設而已。但它的推斷受到事實的支持,在初中的三年課程,那些所謂科學和社會科目都是較敘述性。那時,中中生較有優勢。但到中學會考時,中中生的優勢便只侷限於一些如生物學和世界歷史這些較多東西需要背唸的科目。但到高考時,所有這些學科的內容對學生思考力的要求都增加不少。除地理外,英中生通通跑過頭了。

2008年3月10日星期一

離異均分財產 富人更慎婚

  結婚本來便是一項既長遠而風險又高的投資,代價更不堪想設想。結婚畢竟是一個信息費用非常高的選擇,就自己一生的未來打賭。各位結了婚的朋友,你們能否想像得到,若果當初沒有跟你的另一半走在一起,現在的你會怎樣被改寫呢?故此在選擇結婚時,我們究竟放棄了甚麼,代價究竟有幾高,將會無從知曉。

  組織新家庭跟企業家跑出來創業沒有多大分別,不可能預期將來必然一帆風順,一點阻障也不出現。這項投資帶來的回報,除了生兒育女,享受天倫之樂外,是令到自己每天都有一段時間可以活於一個交易費用較低的世界中。當然,你大可選擇魯賓遜的生活方式,下班後,獨自活在一個孤島上,免除一切交易費用的煩惱。但夫妻結盟的意義,就是不須花上甚麼廣告費用便可轉達心意給對方,不須花上甚麼尋找費用或監察費用,對方總會每晚回到你身邊,不管你在商業競爭環境裏是怎樣沒出息,回到家中,你仍然是對方心目中的英雄偶像,離婚等如結束生意,停止所有投資,損失甚傷。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有權選擇離婚是一項重要條件,這幫助降低選擇結婚時涉及的信息費用。

若不容許離異 結婚意慾更低

  我們可以理論上把離婚看作為一條後路。假設結婚是一項終身沒有彎轉的決定,這類約束等同限制房地產投資者,剝奪他們把經已購入的資產在市場裏轉讓出去的權利。相信房地產市場必定下滑,同樣,不容許離婚的婚姻法律將大大削減眾人結婚的意慾。可是隨着女性在勞力市場的參與不斷上升,女性自力更生的能力有增無減之際,離婚數字會出現不斷激增的趨勢。法庭處理離婚訴訟用上的人力物力,是執行法律的交易費用,是個案中的男女雙方起初沒有付上足夠信息費用,了解對方而貿然選擇結婚的後果。為了防止處理離婚訴訟的交易費用無止境地上升,男女雙方便須在結婚的決定上增加信息費用。

  上星期法庭在處理一宗離婚案時,便採立「公平分配」原則,把男女雙方共有的財產一分為二,平均分配。法庭聲稱,男女雙方均對家庭作出貢獻,故此,在離婚分配財產時,雙方應獲相同的財產,從經濟的角度看以往作出的貢獻已成歷史化為雲煙,與將來無關。今次法庭定下的案例,令到較富一方在離婚時必嘗損失,從而迫使他(或她)花上更高的信息費用才決定結婚。

2008年3月3日星期一

書癡之死 回報難以金錢衡量

  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先生最後葬身書山,即時令我想起一班五、六十年代死於槍火下的Magnum戰地攝影師,最出名的一位莫過於Robert Capa卡帕。他有一句名言差不多在我拍攝的每一幅照片中都必然浮現出來。

古今多少英雄皆是「癡」

  他說,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多,原因是你離火炮不夠近。卡帕在五十年代居住法國。大戰都已經平熄十年有多,但是他仍然忍不住要回到戰場上,從地獄中拍下人性湧現的一刻,把這決定性的一刻留下來直至永遠。結果卡帕在1954年越戰中死去。

羅志華毫無疑問是一位「書癡」。梵高何嘗不是一個「畫癡」?莫札特臨終前生活並不光彩,既貧窮又帶病。這些噩運絕對無法阻他不停創作一生寫下二十六首鋼琴協奏曲。到今天為止他仍是世界冠軍。有能力在英雄榜留下名來的仁兄,位位都是「癡」。但與此同時,這些真英雄的「癡」行為,其實亦正在威脅經濟學裏所謂回報遞減定律這個基本假設。

簡單來說,當我們不停地把勞動放在同一生產事務上,初時回必定上升。但是,上升的速度會愈來愈慢,而且,最終地回報不單會停止上升,還會有下降的趨勢。大家熟悉的孔雀石綠事件便是一項清楚例子。在一個面積固定的魚塘裏不論環境怎樣獲得改善,養魚的數目都會達至一個上限。原因是養魚需要不停在水中穿插,讓水流經過魚鰓來呼吸。魚的數目愈多,互相擦傷對方的機會愈高。發在傷口的細菌孳生最終會殺害整塘養魚,令農民得不償失。孔雀石綠就是針對細菌的化學品。它被廣泛使用便是反映魚量生產難以進一步上升的最佳證據。但從書癡羅志華接手青文書屋這18年來熱衷推廣文化視野的行為看,對他個人來說似乎沒有半點回報下降的迹象。定律在他身上失效,可以說是身為書癡的應有特權。

不斷付出 獲非金錢回報

  癡即是迷,迷往往令你變成專家,專家的眼光比一般人銳利能夠把微細事件有系統地分辨出來。故此,一些我們以為是不斷重複的單調事情在一位癡的眼中會是日日新鮮的挑戰。既然並非不停重複同一事情,回報遞減定律當然不中同。況且,回報有金錢收入和非金錢收入之分。

大家試想,父母都會把努力賺來的金錢花在改善子女生活的事項上,子女成才帶給父母的回報必定高於這些金錢的價值。羅志華只不過有幸地可以從他的事業直接賺回他嚮往的非金錢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