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4日星期二

花紅有殺無賠 AIG豈會不蝕

近不時聽到身邊朋友談及滙控供股權買賣的市價,意圖藉此作參考來決定日後對於滙豐的投資策略。

◆滙豐供股如窩輪 壽命更短◆

  這個供股權實際是很「短命」或很快期滿的窩輪,亦即認股證,容許持有人在某一段時間內以一個預先落實的所謂行使價來購入某資產。但在契約上,這位窩輪持有人沒有任何法律責任或義務,必須要去購入資產,最後還是由他個人決定會否去行使列明在窩輪內的權利。
  
給賦予行使權但又毋須負上責任,必然人人喜愛。例如女性最渴望男友隨傳隨到,在適當時候現身,在不適當時候自動消失。能夠擁有行使權,由自己去決定甚麼時候適當或不適當,這必定是女性心目中最理想的愛情窩輪。但男士的必然反應,大概會是「你想」!
  
累到AIG投資在信貸違約掉期勁蝕的原因,是花紅制度下,免費送給該公司內部金融產品交易員,是一項可以賺大錢的窩輪。任何人持着的認股證只會帶給他賺錢的機會。有關的資產價格可升可跌。若它升得比行使價高,持有人便賺錢。但若有關資產價格跌至低過行使價的水平,認股證便失去它的利用價值,如垃圾一樣。它絕不會帶給持有人進一步損失。
  
所以,其他元素不變,若有關資產的價格上落風險增加,對認股證的持有人來說,只會有利而無害。資產價格升得愈高,持有人利錢亦將愈高。相反,資產價格下滑,持有人所損失的,只是局限於認股證本身而已。

◆寧增風險多賺 他日虧損走人◆

  花紅的本質,是為了節省老闆花在監管或指揮員工時間,激勵後者主動地為公司着想,目的令到老闆與員工的想法排成一綫。但AIG與一般公司不同,它是牽涉風險處理的投資機構。其他因素不變,AIG的利潤會跟它承擔風險多少一起掛鈎。但員工所收的花紅只會視乎公司利潤,而不會因應公司風險水平而受扣減。

  再者,公司利潤愈高,花紅愈多。但公司虧損,員工則不作賠償。這明顯是一種窩輪,而AIG員工則是它的持有人。但跟一般窩輪投資者不同,AIG內有權收取巨額花紅的員工足以有能力增加AIG的風險水平。他們都是涉及衍生產品的交易員。這班人必然徹底明白到,身為窩輪持有人,增加公司即有關資產風險是提高窩輪回報的好辦法。

  再者,花紅是據該年公司利潤計算,而風險帶來的徵狀,可能幾年後才浮上來。到時,這班員工都退休了。

2009年3月17日星期二

無知衍生嘲弄 自毀於事無補

12歲女童葉彩微因不堪同學嘲笑體臭,最後選擇跳樓自殺。這裏我說甚麼亦無補於事。
  
但既然我們只能朝着明天來看守自己的生命,我只得提醒大家,在存有信息費用(即無知)的局限下,遭人嘲笑將永無止境地發生。嘲笑跟歧視實屬近親,都有隔離或孤立對方的意味。假設你發了病,但我對你的疾病一知半解,只懂得害怕被傳染。因此我必然跟你拉開距離。但當我與你之間還存在好些人繼續互相接觸,我會害怕他們成為傳播媒介,務必把他們跟你分開,我在你背後說壞話當然是基本招式。

又假設我跟你是同行對手。而你我的生意手法各異,只要我確實肯定你是大傻瓜的話,我不會花 時間把你放在心頭。如果我發覺只有你的做法才是可行,我會立刻「抄」你。但如果你我勝負還未揭曉,我會設法「唱衰」你,減少你對其他人的影響力。

◆年輕人尋死 未明問題所在◆

  在教室內,若我公然嘲笑一位身體殘障的同學,其他人只會把我視作無賴。取笑他人的不幸絕對極之無聊。但當我取笑你有臭狐,則可能會給其同學添上話題,因我跟其他人一樣都害怕從你身上染到臭狐,我們不時傷害對方,無知是最大禍首。

  每一個醉酒駕駛的司機大概都不會立心在路上製造意外傷害他人身體。只不過這些仁兄總是不相信醉駕等如急召死神光臨。同樣,歐化的「別嘌醇」發霉事件大概不會是廠方立心謀殺病人,只不過它們沒有想到草率存放藥粉所帶來的禍害。

  讓我重申,任何人身帶體臭,確實面對不少問題。社交不便是一個問題,要花時間和金錢把寄生於腋下表皮的細菌消滅是另一個問題。要屈辱於其他人因恐懼和無知作出的欺凌更是最頭痛的問題。但自己本身絕不是問題,自己不過是問題的直接受害者而已。解決問題在於尋找一些最經濟或最低成本的方法去殺死那些引致體臭的細菌,並不只是殺死自己或任何人。年輕人輕生往往因為他們未能指出問題所在。

  我個人做事在某方面會過分執着,又從來不跟大隊方向,固時而遭人冷語嘲笑。我會卑視其他人的無知(雖然我同時非常了解自己的無知),但永遠談不上憎恨他人的無知。

  世人的無知是在所難免的局限,怎麼避也避不開。着意他人的取笑而產生自卑感只會增加解決問題的交易費用。

2009年3月10日星期二

博士管理層脫離現實 滙豐敗因

滙豐在03年收購當時美國最大獨立消費信貸公司Household International,這個決定的背後假設是以為把業務從歐亞地區伸延至美洲會能更廣泛地分散投資,降低風險。但可惜這個分「散」投資的決定最後令到滙控魂飛魄散。

而前滙豐亞太區主席艾爾敦則坦言,出錯的一着在於從第一天開始沒有派自己人去親自營運美國業務,「太過信任當時美國滙豐融資的一批博士生管理層」。言下之意,艾爾敦直指這批博士生是令到滙控慘敗的罪魁禍首其中一分子。

◆學術比武絕跡 公式橫行◆

能夠站在管理層的博士生在大學就讀時的主修都離不開宏觀貨幣經濟,又或者金融結構性產品的價格分析。有關貨幣政策的理解,在六七十年代出現無數的論戰。而1976年諾貝爾得獎者佛利民與1981年得獎者James Tobin的比武最為矚目。

一方認為貨幣增長帶來的效應,在於不同物品的價格水平會作不同速度的調整。在這個調整期中物品之間的相對價格會因此而被扭曲,導致生產出現實質的變化,但另一方則認為貨幣增減會先影響金融資產價格和回報而逐漸蔓延到實質投資的回報上。生產投資會從這個渠道被影響在這些比武大會中,佛利民和Tobin都拿出不同證據來進攻防守。

今天類似的論戰在學術期刋裏已經絕迹,在主流的宏觀經濟分析中統統加入數學來增強邏輯的嚴謹度,但最後演變到只要證明理論結果在數學上說得通,便自動成立可信的結果,整個理論起初對有關現實情況作過了甚麼假設卻無人理會。

◆諾獎教授計數 曾揚言已無失業◆

在某些美國的知名大學裏,博士生會花上好幾年工夫去研究在甚麼數學假設下,供求相等這個結果能夠在邏輯上出現。這班博士生可能是數學奇才,但在經濟分析上,他們卻是無知一族。供求相等絕非結果。相反地它是一個起點,容許我們從一個非真實的抽象假設中推測到,當某項真實情況出現變化後,在行為上社會某個角落會作出甚麼必然反應。

1995年諾貝爾得獎者芝加哥大學教授Robert Lucas加入理性預期這個理論假設,再用數學來證明美國在自由市場必達到全民就業。而任何有關政府開支和央行銀根的政策將無法打擾全民就業這個均衡狀態。2003年,這位教授更揚言失業問題已被徹底解決,難怪艾爾敦所指的博士生管理層有足夠能力弄垮滙融。

2009年3月3日星期二

人窮命賤 逆境加煙稅難奏效

財政司在預算案中建議即時把每包20枝煙加稅50%,即8元。政府料完稅香煙售量會減約17%,或約六分一。每包煙加稅五成,假設銷量下降六分一,那麼煙草稅收入便會有27%的升幅。因此,政府估計煙草稅收入將由今年的30億元增至下年度的38億元,關鍵在於政府從哪裏找出預期香煙銷量下降六分一這個數據。

  由曾俊華口中,我們聽到有一項不知甚麼的調查顯示,煙價每增加10%,便會有6.3%年輕人放棄吸煙,但我們不知道這班年輕人只作暫時戒煙或是真的永久放棄吸煙。

◆錯解調查 加價只影響青年◆

明明調查指出香煙加價一成只會令到6.3%的年輕人戒煙,政府內部似乎看漏眼,以為6.3%的廣泛煙民會因而放棄吸煙。

  若8元的加稅全數轉嫁給煙民,一包原售29元的香煙便會漲價27%。以簡單比例計算,若政府讀錯調查結果而以為10%香煙加價帶來6.3%的廣泛煙民戒煙,那麼香煙加價8元(即27%)便自動會導致17%約六分一的煙民戒煙。自以為順理成章地,政府便預期香煙銷量會減少六分一。

  但曾俊華本人對這調查卻十分懷疑,他坦言「若是真的話,這措施成效可達5倍!」可是,他自己又搞錯調查結果。煙草稅加50%只會令到煙價加27%而已。

因此,若調查結果的推測真能發揮效用的話,新措施的成效可達2.7倍,絕非他所言的5倍。政府在處理數字的技巧上還須努力學習,以免在日後的發布上作出這麼觸目驚心的矛盾。

  總言之,加稅就只不過是加稅,當中理由可能非常複雜,但政府公開的理由十成九都不會是它們心目中的理由,因而它們不會費神去了解這些非理由的公開理由,上文不接下理亦容易產生。

◆總代價不變 戒煙行為不改◆

  從個人自私這個假設出發,吸煙人士人會考慮的因素何止煙草售價,吸煙對身體將來引致的災害亦是有關代價之一。

  經濟分析的假設非常簡單,甚至可以稱得上無稽,最重要是推測準確無誤。最簡單的解釋是生命的價值取決於它的商業價值,亦即是活着工作所帶來的金錢收入。吸煙會縮減生命,經濟學人會視之為縮減賺錢的機會。這項金錢上的犧牲被經濟分析指明為因選擇吸煙而需要付上的代價,代價愈低,需求量則愈大。

在經濟不景的期間,收入下降,代表着生命的商業價值下降,吸煙須付上的代價亦同時下降。在這段期間,香煙加價,只要總代價沒有明顯上升,吸煙行為不會作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