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3日星期二

毒販藉分享推銷 誘青年墮毒海

青少年需要跟其他人溝通,需要其他人的關懷。這些需要反映我們並非百分百冷冰冰的捕獵者。我們出手關心他人,正因為自己亦有這個需要,但市場運作從來沒有要求我們關心社會。即使賣方要設法了解和滿足買方的需求,但最終目的都只不過是增加自己的財富而已。完全談不上關心。

「獵物」中招 源於無知欠警誡

滲入校園散播毒品的黑社會組織企圖拓展市場,必能事先明瞭目標顧客對於渴求分享的需要。加上遇着金融海嘯,這班「生意佬」更需擴闊客路來保持貨品流通量。

雖然這些從事販毒的黑社會勢力可能很大,入口毒品的物流管理可能非常專業,但在銷售上的運作跟流動小販無異,貨物來歷不明,沒有品牌保證,質量參差,沒有任何售後服務,貨不對辦,亦不會原銀奉還。任何投身工作的人士都會明白到市場裏充滿混水摸魚的行為。固此,對這類貨品必起疑心。

對於交易欺詐行為不太理解的市民,他們「中招」的機會比其他人高。70歲阿伯亂服壯陽藥入院與初中生索K便是有關的類同證據,都是源於無知和缺乏警誡。裘錦秋中學女生集體索K,是一類互相分享的行為。某程度上,這跟足球賭博的流行相似,容許大家分享一些對於球隊表現的見解。

相對而言,六合彩的流行程度遠不及賭波,原因是投注六合彩很難存在甚麼值得大家分享的見解。

那位提供毒品給裘錦秋4女生的被通緝者,當然以分享作推銷手段。但實質他是城市森林裏其中一名捕獵者,而那4名女生已成為他的獵物。要是她們起初已經全神貫注於一些癖好,那便用不着花時間另覓其他例如索K的玩意。又如果她們一開始便確認到自己心智清醒的重要性,為索K須付上的代價便自然提高。所以,「電車男」染上毒癮的機會亦較低。

吸毒少女重拾自信 毒品難再埋身

在社交上,「電車男」的得分可能不太理想,但畢竟在某些項目上,他們是專家。他們具自我,根本不須靠索K來互相分享,因為他們不須靠分享來增強自信。他們非常自信,難以成為販毒集團的目標獵物。只要青少年把自己看作支柱棟樑,便自動避開毒販的視綫。

裘錦秋中學4名吸毒女生之一阿芳,寫下自白書,「我向大家發誓,不會再接觸毒品」,「我會勇於承擔一切後果」,「阿媽哭的樣子,我今世都會記住」。每句說話都是從「我」開始作出發點,代表自信的勇氣,毒販又喪失一個目標顧客了。

2009年6月16日星期二

正生書院風波 市場解決最民主

離島區議會計劃把幫助吸毒青少年改過自新的正生書院,遷入梅窩南約中學舊址,卻一直遭梅窩鄉事會反對。

這類爭議的發生是因為土地使用權和轉讓權未被清楚界定為私人所得而引起的。只要這些權利能夠明確地落入某人手中,土地便成為私產。事情亦會自動從政治舞台轉到辦公室的寫字枱上,變作生意項目處理,唯一要解決的問題便只是價錢問題。

市場運作 須界定私產權

但是次梅窩居民以激烈抗議的方式來反對南約中學舊址改為戒毒用途,正好反映市場機制未能出現去決定土地使用。

高斯定律指出,明確界定私有產權運作中,不可缺少的前奏。而市場運作依賴價高者得這項競爭準則來決定資源使用,政治則是根據市場安排以外的其他渠道作競爭手段。可是,這些違背了私產本質的競爭行為往往替社會帶來額外損失。

上周在旺角道因大巴和小巴爭位而釀成的交通傷亡是清楚例子,小巴要由西洋菜南街左轉出旺角道,但過了西洋菜南街口之後的一段旺角道設有很多巴士站。

違競爭準則 招社會損失

巴士要入綫,而小巴要出綫,這個街口於是引發競爭。但同時又沒有任何指揮來界定入綫司機或出綫司機有優先權使用西洋菜南街口之後的一段旺角道。亦即是說,運輸署沒有在這個路口明確界定大巴與小巴之間的競爭準則,令到競爭行為不受限制。而這些不受限制的競爭,最後必然導致資源損失。

旺角道搶綫與南約中學舊址之爭所帶出的後果類同,梅窩居民的反對聲音和意見,遲早會在從普遍傳媒散開,表明他們不歡迎亦不信任正生書院的學生。這等同向一班力求自新的吸毒少年發放一個負面啟示!他們是被拒諸門外的一群。

排斥戒毒 無異車禍殺人

重新融入社會的機會更加渺茫,「無彎轉」代表繼續濫藥所須付出的代價亦相對下降,浪費生命亦會變得正常。

將吸毒少年推向這個地步和旺角道兩死八傷的慘劇有甚麼分別呢?以市場的交易手法來處理正生書院問題的好處,在於個人憎惡的分歧完全與交易無關。雙方成交能否出現,最重要是在價格上存有共識,在其他方面上的見解是否一致,無人理會。在市場裏「要錢唔要人」。故此,不同意見人士共存,絕不成問題。從這角度看,市場安排是最民主和最和平的制度。

2009年6月2日星期二

語言微調增競爭 惹政客不滿

中學教學語言「微調方案」重新再界定中學之間的競爭遊戲規則。輸贏有變,教學界當然反應不一。

中文中學聯會批評政策貶低中文中學地位,而英中聯會當然歡迎新方案。雙方面都理直氣壯地拿出學生利益為藉口。更有時事評論指出,「本港整體教育未來的成功,根本之道肯定在母語教學而不在英語,中文是根,是本,英文是輔,是弼,這點絲毫不用懷疑。」

非強制英語 打壓母語不成立

反對微調方案的聲音是否正確,我無本事回應,但這些反對之聲充滿雜音,這點絲毫不用懷疑。爭駁究竟在於(一)新方案打壓母語教學發展抑或(二)新方案授權獲派屬前列四成新中一生的學校,自行決定教學語言安排,但只容許其他未達標學校最多25%課堂以英語進行?

嚴格來說,新方案並沒有強行英語教育,因此說不上是打壓母語教育。至於張文光,「所謂」擔心一些未符合有以英語學習的學生,利益最終被犧牲這個論點,完全忽略以下兩點。

第一,學生有選校的權利。第二,達標的學校採英語上課的選擇,是基於它的收生大部分擁有前列四成的入學成績為依歸。張文光所「擔心」的學生是否指另外的六成呢?

若將政府放手給予達標學校自由去決定教學語言,說成為打壓母語教育發展的做法,那麼支持母語教育便意味提倡中央政府干預教育發展。這個含義似乎跟泛民的旗號有點不合。

政客反微調 假學生利益之名

如果達標學校通通採用英語授課,英文班的數目便會跟收生成績掛鈎。物以類聚,英文班較多的學校便能更有效地吸引成績較佳的學生報讀。

香港現時有三成中學獲准為英文中學。英文中學的學生,成績未必一定普遍地比其他中學高。在新方案下,學校只要收生有85%為前列四成的學生,便能達標,以這個比例算,這些前列四成的考生可以分布於全港47%的學校,令它們達標。

這脗合政府估計將會有四成半的學校在新方案下能夠以英語授課。某程度上,這等同全港學校「起底」,讓家長較易了解不同學校的收生情況。

不代表教育界的議員余若薇和李卓人與張文光的「教育觀點」相反,認為新方案改革不夠徹底,因為政府不會公布各校開設英文班的數目,令家長難以選校。

減少信息費用固然對消費者有利,但同時這亦會加劇出售者之間的競爭,從而削減它們的利益。競爭者和代表它們的政客必定會美其名把學生利益掛在嘴邊。這些伎倆永遠逃不過經濟學的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