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30日星期二

買勞力士抗通脹 新不如舊

撰文:陳德廉 前香港大學經濟及金融學院院士欄名:經濟解釋
有報章報道投資勞力士手錶為另類抗通脹的「儲蓄」。該文章似乎特別針對年輕的入門人士,極力推薦勞力士Explorer II和深潛Submariner兩型號,又把「地通拿」(Daytona)勞力士作為例子,稱這隻手錶在08金融海嘯期間售價6萬多元,但目前二手價已升至7萬多元,升值一成七。

流行款式 未必能保值
該文章當然沒有提到勞力士在08金融海嘯前推出一款新防磁錶,坊間綽號「橙針綠魔頭」。當時它的炒價約10萬元港幣以上,時至今天的二手價只得5萬多元。文章亦強調流行款式的升值力高;但這句說話在概念上是錯的。
投資必然地永遠是向前看,所以大家需要思索將來會流行甚麼款式,除非潮流不斷延續,否則今天流行甚麼跟它的保值能力便談不上關係。70年代流行的所謂「鮑魚款」和「三字位」星期日曆並排設計,在今天已廣泛地被視為奇怪品味。
投資手錶可分為(一)買一手新錶;(二)買二手新錶和(三)買古董錶。從投資的角度看,屬於第一類的買家所面對的風險最高,因為新錶還未在二手市場出現,因此它的二手價,在那一刻是個不確定的變數。比起第二類和第三類的買家,他們會較注重實際使用價值。
基本上,手錶是男士常戴的唯一飾物,用以在一般社交場合標榜自己的身價。手錶的二手價愈高,只會減低買家在使用手錶上所需付出的代價。而一手新錶的二手價,只能依靠品牌本身作約略猜測。因為注重使用多於收藏,這類買家不會同一時間擁有多隻手錶。舊錶換新錶便成為他們的習慣。正因為一手和二手新錶是替換品,一手新錶的定價某程度上便支撑起二手價,風險亦較低。從投資收藏的角度出發,餘下的風險是供應不斷增加。這是與古董錶的最大分別。

古董錶停產 不會被拋售
古董手錶普遍是指40至60年代生產的手錶,內置的機肉都已經完全停產,所以供應量是已經被固定下來。60年代生產的勞力士地通拿,拍賣價為幾十萬。相比下,今天生產的地通拿只是「小兒科」。
另外一個有關因素是中國大陸在50和60年代與世隔絕,令在今天的大陸投資者對於在這期間生產的歐洲名牌手錶特別嚮往,歐米茄在50年代生產的一隻防磁錶Rail Maser在五、六年前只不過約2萬元,但今天這類古董錶已升至7萬元。最重要,還是於金融海嘯期間和之後,這類古董手錶都沒有大量出現於拍賣會上。亦即是說,這類收藏品沒有出現恐慌性被拋售的現象,這才是保值的關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