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7日星期二

規管示範單位 反利炒家投機

有報章把港府以穩定樓市為標題的9招12式與奧巴馬提出的金融業改革方案相比較,認為港府「講多過做」,我相信大家都會同意這個說法。曾俊華就樓花出售的透明度和示範單位的格式所作的建議,作用在於增加買家對物業的認識,結果將會讓炒家更加放心地去投機。

9招12式 沒遏樓價作用

政府推出這些所謂措施純粹針對發展商造市和欺詐意慾,與壓制整體市場預期樓價上升的心理無關。

任何供應必定是由需求帶動。奧巴馬批評金融機構向冒巨大風險的高層管理提供豐厚報酬,漠視生產力和長遠正當生意手法。因此,他覺得有必要為衍生工具的發行引入新監管,保護金融產品的消費者,以免他們在不知情下承擔過量風險。

上述的批評暗藏着一個假設:金融機構具足夠能力繼續欺騙投資者。但轉過來看,只要投資者自己真心認為受騙,這便意味着廣大投資者應該學會在金融海嘯中汲取教訓,不會重蹈覆轍。亦即是說,投資者不會再上當,那麼,美國政府亦毋須進行任何更嚴厲的管制去保障投資者。

但事實上,當大市上升,資產價格每天比之前高,投資者根本不會理會自己是否受騙,又或花時間研究賺取的回報是否跟資產風險掛鈎。沒有投機的意慾,泡沫難成。奧巴馬亦會明白這點。

真正需要被監管是市民的投機心態。但人數眾多,監管耗費過高,金融機構的數量則相對地少得多。控制高風險的資產發行量便等如控制市民的投機程度。情況跟香港政府控制未滿18歲青少年吸煙的處理方法一樣。

青少年吸煙不違法,但報販賣煙給青少年則會被檢控,目的希望從控制供應來壓制需求。只要報販的數目遠比青少年為少,這是一種監管費用較低的處理方法,但同時間政府卻漠視保障報販安全的執行費用,因為一些被報販拒絕的青少年會以爆粗辱罵、淋油以及早前在葵涌發生的連環縱火來反擊。

投資者預期 政府難改變

資產價格反映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平均見解以及他們整體對短綫的猜測,這些被反映在資產價格上的整體意見會有時正確,有時失誤。叫政府推出措施穩定樓價需要到政府作出行為改變投資者整體的預期,難度極高,大家可以參考內地重男輕女這個泡沫現象。

聯合國有報告指出,中國和印度廣範出現選擇性墮胎和殺嬰,令到兩年來有8,500萬女性人口蒸發。當父母盲目地渴求男嬰,現時亞洲的出生男女比例已達119比100,男性的供應已經過剩,隨時有跌價的危機。當泡沫爆破時,政府會否推出「一妻多夫」的措施呢?

2010年4月20日星期二

愛心親情勝財富 黃福榮福氣

假如黃福榮在青海玉樹地震現場救人而安全無恙,他的英勇行為可能不會轉到我們的耳中。當然政府亦不會花時間去研究黃福榮作過甚麼貢獻,更不用說頒發金英勇勳章。

追頒勳章 鼓舞在世者

黃福榮既然走了,亦不會眷戀金英勇勳章這類人世間的光榮。經濟分析假設我們只會向前看,意味着追頒勳章和悼念這些儀式的最終受惠者是我們這班仍然生存在世,仍然可以替自己的將來作選擇的凡人。讀到黃福榮的報道時,不其然令我想起「嘉芬物品」(Giffen good)的出現。

嘉芬(Sir Robert Giffen)是十九世紀一位英國統計師。大約在1850至1880年間,他在倫敦近郊一個貧窮小鎮Whitechapel找出一個奇怪現象。當麵包的價格上升時,當地的低下層工人居然會增加麵包的購買量。以當時的生活質素而言,麵包是最便宜的食物。從提供熱能,讓身體得以繼續運作這個角度看,在當時麵包是最有「效率」的食物。

但英國本土的小麥不時失收,令到麵包價格急升。窮人平時已經把超過一半的收入消費於基本食糧上。麵包價格上漲代表着這些窮人的實質收入受壓。因為沒有其他比麵包更便宜的代替品,故此他們被迫增加花在食物上的費用,餘下來的收入少得可憐,騰出來也買不到甚麼其他東西。

在這情況下,消費上的選擇被大大削減。把餘下的收入用來多買些麵包,醫飽自己的肚子,代價亦比平時低。這便解釋到苛刻的經濟環境為何會刺激窮人對麵包的需求。1880年後,英國從美國入口小麥,麵包價格從此下調,「嘉芬物品」亦再沒有出現於麵包這類食品上。

今天,當我們不停為着增加財富而煩惱時,我們渴求享受的東西已經從資源使用改變到資源的使用權,在私有產權的制度下,我們積累的財富代表有多少資源可以被金錢換取來使用。生活水平愈高,我們實際享用到的資源比起我們有權依賴財富得到手的資源愈少。

現代人享受財富,享受擁有和使用資源的權利。愈花時間去爭取財富令自己犧牲實際使用資源的機會,這是一項重要的取捨。

黃福榮享受實實在在地把金錢使用在孤兒院裏。在出發青海前,他願意花時間跟母親飲茶。時間與財富不同,因為人人皆有。黃福榮患過肺結核,這可能令他明白人生苦短,因此過分地為將來煩惱去增加財富並不是上策。把財富和權利撇於腦後,使用餘下的時間在自己關心的親人和陌生人身上來換取即時回報,代價會較低。我想,這正好是黃福榮的福氣。

2010年4月13日星期二

經濟科鼓勵創意 勝埋頭計數

高級程度經濟科會考昨天(周一)完結。正派老師的心情會跟體育教練的處境相若。運動員成為教練的參賽工具,容許教練再次感到比賽的振奮,與對手在眾人面前一較高下的刺激。最後,教練與運動員一夥兒承擔和享受比賽成績。

經濟科最刺激之處,在於它依賴對真實事情的分析能力這個準則,來把考生分高下。它固然需要到邏輯思考,但同時亦要求考生有眼光地從雜亂的現實情況中指明一些有關的局限條件,來推測在不同情況下,行為會出現甚麼必然的變化。

漠視現實 出賣高斯佛利民

我對高級程度經濟科的內容情有獨鍾。因為它強化考生對現實世界運作的理解,訓練考生像偵探般在陌生的環境中尋找事物的來龍去脈。這些訓練在本地的各所大學裏將通通消失,大學經濟科着重數學邏輯,這是優點。但容許學者任意假設,漠視真實世界,出賣高斯與佛利民心目中的實證經濟學,結果弄得一敗塗地的收場。

我在課室裏跟中學生談論幾年前中國內地雞蛋價格急升這個通貨膨脹現象時,大家都猜測到中國出口所賺取的美金盈餘回流內地的可能性。

甚至乎連中七學生都立即明白到這可能代表資金正開始離開美國的資產市場,有機會是美國資產市場泡沫爆破的徵兆,但當時在大學裏打滾的「學者」卻若無其事。

倡大膽假設 經濟科空間足

六、七十年代的經濟學着重實證內容,數學只是工具,因此培養像高斯這類偉大的經濟學家。七十年代香港大學經濟系講師的入薪點,剛好可以買到一部萊卡M4P照相機跟一枝標準50mm F1.4鏡頭。今天,它只可負擔到半部M9跟標準鏡。大家可以從這些實質薪金的數據來推斷大學經濟系講師對社會的貢獻。

高級程度經濟科對考生寫作的要求遠遠超越大學。文字當然在邏輯嚴謹度不及數學,但可以更有效地讓考生發揮對事情在不同角度上的判斷力。況且,有趣的行為和制度發展並不能單從數學表達出來。最重要的作用,還是抽出足夠空間,讓考生在一些基本的假設下,盡量發揮創意和想像力,有膽識地指出甚麼是關鍵情況。具備這些長處跟數學根基可以完全無關。

我自己認識的優異考生在大學裏絕少主修經濟。大部分都會跑到法律系,全因他們渴望改進自己對現實世界運作的了解。再者,高級程度經濟科所強調的產權分析和交易費用的局限對於理解法庭判決非常有用,修讀法律當然給予他們大展拳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