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8日星期二

特首不投票論 威脅泛民?

曾蔭權宣布不投票立法會補選,隨即被一些政客批評「閃閃縮縮,唔係太好」。這些公開批評反映一項信息,對方確實認為曾蔭權的行為具威脅和阻嚇性。

陳方安生更強調「不應該因為打壓與威嚇,而放棄投票權利。」陳淑莊亦狠批曾蔭權的做法令香港成為國際自由社會的大笑話。

指控對方 因利益受損

特首和其他高官都沒有回應,但麥玲玲卻因為在某雜誌上發布有關李丞責的「fair comment」(公正評論)而遭對方入稟高院訴訟庭控告誹謗。

一個人對其他人的被動反應往往比他的主動行為更能清楚反映他的思想。經濟學假設每個人的行為都必定是因應某些環境條件而作出的反應,去解釋某人的行為必須要先找出在現實世界裏,哪些條件對他的決定是有關或無關。這是在整個分析中最艱巨的部分。但當我們觀察到A君對B君的行為作出指控,我們便立即知道B君的行為必然是能夠影響A君的有關條件。

迴避「威嚇性」問題 實即招認

陳方安生指「香人要爭氣」,說話便反映出她認為有顯著部分香港人「唔爭氣」。她續稱︰「如果唔想香港成為一言堂,就要用手中選票給政府一個清楚信息。」這等同承認放棄投票是港人接受一言堂的清楚信息。

陳淑莊歎息曾蔭權的杯葛做法,如果「係合情合理就唔需要等到夜晚十點幾至宣布啦。」話題轉到「合理性」這個討論,是迴避有關曾蔭權漏夜發聲明是否具「威嚇性」的問題。迴避問題可以成為對該問題招認答案的理解。

同樣,李丞責對麥玲玲的控告,亦傳達一些清楚信息。李丞責指對方作出缺乏事實基礎的抨擊,使到他的聲譽受嚴重損害。李丞責的聲譽當然是指他自己在顧客面前的聲譽,要成功指控對方,李丞責必須交出這些「缺乏事實基礎」的抨擊導致他收入嚴重損失的證據。但這便等如公開承認他的現存和潛在顧客對事實基礎缺乏認識,故容易被誹謗言論影響。

缺勝負準則 惟靠口舌之爭

政治遊戲以至玄學家之間的口舌之爭,共通之處在於觀眾無法依賴明確的遊戲規則來判斷誰勝誰負,又或者量度政客也好、玄學家也好,他們的個別貢獻。

這些競爭者因此會利用向對手展開譴責來爭取觀眾的支持。職業運動員或球隊之間則絕少出現這類舌戰。只要有清楚界定的比賽準則和賽果作依歸,任何舌戰都是無謂和多餘。曼聯的球隊品牌被估值為2.7億美元,有了這個品牌價值便毋須再作甚麼爭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