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2日星期二

要做好領袖 聆聽絕不夠

上周唐英年在中大以「領導、包容的藝術」為題的演說中,出現不少令人費解的疑問。首先,他講及的「領導」並非單指政府機構的最高領導,而是一個社會的領導人,影響社會民生的最終決策者,整個演講內容的基礎假設是唐先生認為香港社會運作需要一個領導人。

以民為本 達致市民分工

他描述的領袖,必須聆聽各階層聲音,不可以堅持「我煮乜,你食乜」的心態,應該讓「市民食乜嘢,點樣煮,都有份話事。」可是唐先生在演說中一開始便已經指 出領袖制定政策必須以民為本。若果這個大前提已經一早得到共識,市民已經放心這位領袖會以他們的利益作依歸,自然地大家都會樂意授權這位領袖替我們作決 定。參與「話事」絕非一份免費午餐,它需要大家花時間,花精神。

專業決定 仍需倚賴精英

「以民為本」的理想結果是達致分工合作,市民各自奔跑照顧自己的私人利益,而領袖則全力監察共同整體利益。例如,當聯儲局或歐洲央行調整利率時,我們從來 沒有看到市民遊行反對。大家認為這是因為市民「有份話事」決定利率嗎?我們互動地接受當局的決定,因為我們知道自己並非專家,對銀行業運作和宏觀調控並沒 有深入的理解,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不願意花時間、花金錢去明白這些複雜的事情,我們於是接受一些精英的決定。我上館子用餐,因為我「唔識煮餸」。在那裏 「點樣煮,邊個煮」,我何來「有份話事」呢?如果廚師本身未夠功力自行決定「點樣煮」,不論餐廳給予食客多大的「話事權」亦會無補於事。所以,若政府官員 未達「精英」的要求,市民又怎會放心?從這個角度看,唐英年指香港早已告別精英政治,反而令人擔心。另外,假設唐先生心目中的領袖暫時放棄私利,着眼大 局。再假設這位領袖是「一個好的聆聽者,放下身段(領袖的身段為何會出現在演說中?)聽取不同及反對聲音」。

衡量不同聲音 欠量度值

但唐先生沒有講出怎樣衡量這些不同聲音的重要性,在社會裏,你爭我奪,實屬平常。勝負須視乎遊戲規則而定。在立法會上,有人嘗試以聲量作準則。但聲量難以 反映某些意見的重要性,在市場競爭下,競爭者需要付出價錢。而價錢能有效地量度競爭者心底裏的價值,政府遊戲正好缺乏量度價值的工具。以示威遊行為例,從 示威人士數目多少,我們或者可以估計他們對交通帶來的損害,但卻難以推算他們所反對的措施會帶給他們多少損失。作為一個領袖,「聆聽」是絕不足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