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0日星期二

巨額虛擬廣告 博高價售樓

因為消費者對產品的認識往往受到信息費用的阻限,賣方於是存有意慾依靠廣告來傳遞一些有關資訊給予潛在買家,藉此方便交易。但既然賣方知道買家缺乏完整信息,因此利用廣告來欺騙對方亦在所難免。

廣告有真有假。假廣告有效,因為買方相信廣告的內容。但叫消費者相信廣告,大部分廣告務必需要真實。若所有廣告都是虛構,買家當然不會上當。假廣告會出現,但絕不可能所有廣告通通是假。

本港樓盤廣告 通通虛擬促銷
有關樓盤出售的電視廣告,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們通通都是虛擬畫面,非常假。明明是推售本港境內物業,但廣告要不是讓你置身歐洲古堡,便是展出一個你從未見過的香港。

上周廣播事務管理局首次就樓盤廣告失實,批評本港電視台沒有履行責任核實廣告內容是否屬實,嚴重誤導觀眾。

該廣告利用電腦技術,把周邊畫成綠樹環抱的灣畔,而事實上海景將會變成樓景。廣管局並沒有譴責提供虛幻廣告的發展商,只是根據《電視通用業務守則廣告標準》規定,點名批評4家持牌電視台。

核實責任 落在電視台身上
這是政府在監管事項上減低自己運作成本的一種做法,把核實廣告內容的責任落在電視台身上,政府便只須監管電視台是否受到投訴,其他一概不理,輕鬆得多。

另一方面,廣告商則以觀眾的觀感和接受程度作理由,反對法例打壓創意,「如果限得太死就唔使廣告,貼張通告街招就得」。經濟分析還未有「觀感」這個概念。但它能指出廣告片中的畫面可以跟廣告內容沒有直接關係。

早在30、40年前,經濟學已經把廣告納入市場競爭來分析。但因為絕大部分學者一向沒有跟現實世界接觸過,故只懂將公司會計圖表裏屬於廣告開支的數據拿出來。結果分析一敗塗地。這班學者還以為公司贊助慈善活動只是為做善事跟推廣公司品牌無關。又以為在旺市開舖的開支純粹是店舖的運作成本,跟廣告無關。

富人炫耀消費 自賣廣告


富有人家穿金戴銀被學者討論為甚麼「收入效應」問題,但我們今天可把這類炫耀消費理解為替自己賣廣告的行為,展示自己在市場上的成就。這個理解可以解釋到為何一些眾所周知的商界強人在衣着上相對地會較樸素,因為他們已經達到再毋須替自己賣廣告的境界。

發展商花巨費製作一些近乎科幻性質的廣告片段,可以被理解為反映發展商預期出售樓盤收入的一項下注。廣告片本身的畫像並不重要,但要令觀眾感到這是十分昂貴的製作,方可配得上樓盤預期中的售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