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2日星期二

減稅促啤酒減價 天方夜譚

  經濟分析有一項基本道理︰生產成本從來不是直接影響產品價格的因素。故此,政府以為啤酒商會按減稅幅度在零售市場中作相應減價,實屬天方夜譚。
在一般情況下,一種物品價格的調整,必須配合其產量變化而定。量多,價格便須下調方可去貨。量少,在價高者得的原則下,價格自然上升,量不變,價格難變,跟生產成本沒有直接掛鈎的關係。
生產成本本身絕無可能決定價格。價格永遠是消費者願意付出之價。這個價是取決於產品的質與量。 消費者從自私自利的角度看,根本就不會考慮生產商早前付出的生產成本而去調整自己願意付出之價。再者,生產與銷售會在時間上有一段距離。經濟狀況可能隨時間有變,當產品在市場出售時,定價會視乎當時的需求。最新的市場資料是唯一影響定價的因素。早前的生產成本已變為過時的數據,失去效用。(相反,生產商是基於他們預期的消費者需求來決定生產量,從而決定生產成本)。
啤酒的釀造,一般是利用從穀類植物所抽出來的糖份加以發酵。因為這些穀物的供應充足,故啤酒可以被大量生產。但是,啤酒跟其他食物一樣,會有變壞的情況。細菌、空氣、儲存溫度,甚至陽光都可以導致啤酒變壞。啤酒裏的酒精及「忽布花­」雖然有少許防腐作用,但不能持久。一般啤酒的飲用限期大概在三至六個月左右,在限期內賣不出的啤酒,只可作廢物處理。本地啤酒生產商通常選擇過量生產。雖然預期不能完全去貨,但總希望確保其產品可以被放滿於各銷售點,作為市場推廣的策略。但亦因為過量生產,我們便會時不時在食肆及超市,看到一些啤酒益街坊大平賣之類的行為。其實這只不過是貨尾大傾銷吧了。
既然已經是過量生產,任何導致成本下降的條件,包括減稅在內,都不會令到生產商改變計劃,增加產量,產量不變,價格又怎麼會出現變化呢?如果政府希望能夠做到還稅於民,那麼它就應該選擇,補貼買酒人士。但相關的交易費用顯然會高得驚人。
葡萄酒與啤酒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有較為長的儲存期。能夠被儲存的物品,不會出現過量生產,因為今天賣不出,可以明天再賣。當減稅而令到成本下降時,酒商會增加入貨,亦即增加市場貨源流通量。最後引致價格下降。結果,在政府向酒商施壓之前,葡萄酒減價的幅度比啤酒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