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6日星期二

院校「寛入嚴出」 副學士濫收非壞事

  副學士校院違規收生的現象終於曝光。孫明楊承認在4年間,有多過600名未達最低入學成績要求的學生被取錄。

濫收副學生 供過於求

  有立法會議員責罵院校「見錢便收」,嚴重破壞學生質素,大大影響副學士畢業生的認受性。但亦有人覺得副學士校院的社會責任,是給學生一個新機會。因此,從普及教育的角度看中英文成績「差少少的學生,理應獲得這個機會。
  在上年,總共有35%的被取錄學生未達最低入學要求的學生,事情必然是符合最低質格的申請者當中決定入讀副學士課程等的人數,少於校院的目標收生人數,才迫使校院作此下策,這明顯是「供過於求」的現象若合資格的入讀人數上升,那麼成績「差少少」的學生就自然被奪去機會我們剛才所說的「機會」。辦學機構的社會價值,不單止是為就讀學生提供知識訓練,還有令社會各界人士易於認同畢業生的水準。後者的功能使辦學機構的角色逐漸地演變為一個中間人,向這班學生的未來僱主提供品質控制的服務。這樣,未來僱主花於尋找合適「新仔」的交易費用下降了。而校院的品牌便愈能達到畢業生品質控制的保證。若學院能夠做到「寬入嚴出」的話,校方「睇錢份上」濫收生完全不會影響副學士畢業生的品質保證。
  況且院校只不過向成績「差少少」的申請人提供一個「新機會」,沒有承諾他們一定可以畢業。
  很多情況下「品質保證」是跟「限量」掛鈎。哈佛大學出名,因為全世界只有一職哈佛劍橋出名,因為只有一所劍橋。現時全港共有15間院校開辦副學士課程。去年新生總數有8,400之多。除了Lego玩具之外,大量出產與品質控制很難並存。

限量畢業 質素有保證

  至於中學生的人數雖然比副學士生多得很,所有學生都要參照會考或高考。這些公開考試制度便成為劃一的品質評核標準,降低社會對於界定學生水平而需花的交易費用。學生的質素有了劃一的渠道得以確認,個別學校便可藉此變身為中間人,對其生產的學生作嚴厲的品質控制,不會濫收生。
  在這個限量生產的條件下,當辦學校構能夠樹立自己作為中間人的品牌後,學生依賴校院便多於校院依賴學生。  但當中間人這個角色消失了,校院的生存空間便會開始較為依賴學生的報讀人數。寬入寬出的現象便有較高機會出現。

2 則留言:

陳大文部落 說...

拜讀。 唉,陳 Sir 。副學士水準差,但社會尤其政府又何嘗追尋一下根源: 中學? 副學士都是由中學培植出來的...但似乎沒有多少聲音去研究一下為何中學會訓練出這種質素的畢業生。 事實上,香港的中學水準真是......

[ 求學只是求分數~ ]

VC 說...

"寬入嚴出"應是所有大專的終極理想。

chan tai man, 放眼世界,香港的中學和中學生的水準都沒問題,只是社會不合理地要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