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天水圍跑過一趟,即時覺得有點兒不對勁。整天穿插不同屋邨都感受不到它們應有的喧雜吵鬧的街坊氣氛。而環境更異常地潔淨。那個地方肯定不像我熟悉的香港,這究竟是甚麼空間?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到天水圍是政府屋邨計劃一個重大失敗,很少香港人願意入住,故此天水圍仍然有很高的空置率。自然地,政府必定會以一切所能,利用手上的政策盡量把一棟棟已建成的屋宇塞滿住客。明顯地,新移民是政府易於下手的對象。政府這種行動正是內地三聚氰胺事件的另一版本,無知的行為可以帶來災難後果,把一大批新移民集中同一地區,自動減少他們跟香港本地人接觸的機會和需要。亦同時降低他們主動去理解香港本土文化及生活步伐和壓力的意慾。
◆如唐人街 移民難融社會◆
我們只須到倫敦或溫哥華的唐人街望一望,可以體會類似事例。在那些地方居住,不懂英語亦不是甚麼大礙,這代表着英國和加拿大還未能夠將所有來自東南亞及中國的移民同化,天水圍有迹象正在演變為低收入移民居住的「唐人街」,在那裏找不到香港生活的基本文化。小弟所指的是另類文化,如亂拋垃圾、亂過馬路、和在屋邨時常出現的流動熟食檔及其他非法小販。
究竟天水圍擁有甚麼條件,驅使當地人這麼尊重守法行為?當局頻頻執法?但我一整天都沒有見過一位食環署人員。另一可能是信息費用的存在,令他們連一些違規行為也不懂去做,信息費用亦代表溝通出現問題,溝通有問題,對手機的需求亦會下降,所以,在天水圍的商場裏,很少機會能找到手機舖。你也許認為這是因為區內人收入低所致,但我觀察到金舖和海味舖則頗普遍。另外,屯門的商場遠比天水圍的商場「潮」得多,這亦是信息費用帶來的後果,在天水圍某超市裏擺放了一些「年代久遠」,招紙也變黃的護膚品,但不到五分鐘便有女士上前研究一番,這是反映信息費用的最有力證據。
60年代,大量移民抵港,但當時香港四成人口是工廠工人只要有對手,不懂溝通亦可維生。但今天香港完全依賴服務行業,與顧客溝通是首要條件。新移民未能融入香港文化便難就業。亦因為信息費用,當經濟問題發生時,新移民根本無法理解到,同樣的經濟問題都發生在其他香港人身上。故此他們心理上承受的壓力自然加劇,輕生之心便由此而起。
◆母攬子死不當娼 不屑抑不識?◆
讓我們假設生命不受道德約束。當一位母親決定把一對子女推落樓繼而自盡時,她何不考慮當妓女賺錢來讓子女可以飽肚讀書?莫非全家自殺勝過賣淫?又抑或這位母親連怎樣加入色情行業也不知曉?天水圍區內就業機會少,皆因信息費用令到大家無法估計區內市民的需要,政府的後着似乎是依靠提供建築工程,如上周公布的長者綜合社區發展計劃來增加就業機會。但這亦很可能是政府以另一手段來減低天水圍居屋的空置率。
1 則留言:
呢篇文章真係靚到痴晒線!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