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日星期二

語言微調增競爭 惹政客不滿

中學教學語言「微調方案」重新再界定中學之間的競爭遊戲規則。輸贏有變,教學界當然反應不一。

中文中學聯會批評政策貶低中文中學地位,而英中聯會當然歡迎新方案。雙方面都理直氣壯地拿出學生利益為藉口。更有時事評論指出,「本港整體教育未來的成功,根本之道肯定在母語教學而不在英語,中文是根,是本,英文是輔,是弼,這點絲毫不用懷疑。」

非強制英語 打壓母語不成立

反對微調方案的聲音是否正確,我無本事回應,但這些反對之聲充滿雜音,這點絲毫不用懷疑。爭駁究竟在於(一)新方案打壓母語教學發展抑或(二)新方案授權獲派屬前列四成新中一生的學校,自行決定教學語言安排,但只容許其他未達標學校最多25%課堂以英語進行?

嚴格來說,新方案並沒有強行英語教育,因此說不上是打壓母語教育。至於張文光,「所謂」擔心一些未符合有以英語學習的學生,利益最終被犧牲這個論點,完全忽略以下兩點。

第一,學生有選校的權利。第二,達標的學校採英語上課的選擇,是基於它的收生大部分擁有前列四成的入學成績為依歸。張文光所「擔心」的學生是否指另外的六成呢?

若將政府放手給予達標學校自由去決定教學語言,說成為打壓母語教育發展的做法,那麼支持母語教育便意味提倡中央政府干預教育發展。這個含義似乎跟泛民的旗號有點不合。

政客反微調 假學生利益之名

如果達標學校通通採用英語授課,英文班的數目便會跟收生成績掛鈎。物以類聚,英文班較多的學校便能更有效地吸引成績較佳的學生報讀。

香港現時有三成中學獲准為英文中學。英文中學的學生,成績未必一定普遍地比其他中學高。在新方案下,學校只要收生有85%為前列四成的學生,便能達標,以這個比例算,這些前列四成的考生可以分布於全港47%的學校,令它們達標。

這脗合政府估計將會有四成半的學校在新方案下能夠以英語授課。某程度上,這等同全港學校「起底」,讓家長較易了解不同學校的收生情況。

不代表教育界的議員余若薇和李卓人與張文光的「教育觀點」相反,認為新方案改革不夠徹底,因為政府不會公布各校開設英文班的數目,令家長難以選校。

減少信息費用固然對消費者有利,但同時這亦會加劇出售者之間的競爭,從而削減它們的利益。競爭者和代表它們的政客必定會美其名把學生利益掛在嘴邊。這些伎倆永遠逃不過經濟學的法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