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6日星期二

通識求共識 培養思想奴隸

早前有線電視邀請陶傑試做通識科模擬試題,於其中問題,有另外考生答案與陶傑的論點十分相似。最後陶傑要「食蛋」,而那位考生則獲近乎滿分,考評局隨即跑出來就事件回應,並替評分制度辯護。但觀之,考評實在反應過敏。

電視台測試 毋須作辯護

有線電視邀請的改卷老師未必是考評局聘用的閱卷員。那三位改卷老師也沒有根據考評局的程序按部就班對問題的精要作劃一理解。分數差異甚大,可以被用來指出有線電視並非監管公開考試的能手。由有線電視負責的評分出了問題,怎可以被當作證據代表考評局將會同樣地出問題?考評局根本毋須替自己辯護,恐慌地回應只會帶出更多誤解。

奧運評分公開 難作比較

考評局總經理親口說:「專業判斷都是主觀的,你睇奧運跳水、花式溜冰、體操等全部都係專業評判做判斷,一定專業得來有主觀成分。」拿奧運評判跟高考閱卷員作比喻有好些地方不對勁。

雖然奧運評判手持獨權評分,但參賽者的表現卻是公開的,容許全球數億觀眾心中評分,於是評判的決定便公開被大眾監管,考生在問卷上的作答則不會被公開。因此,閱卷員受到的限制亦比奧運的評判少。

奧運評判之間的評分差異與廣東道賣玉老闆們之間對玉石定價的差異相似。但後者對不同玉石的評級排列次序或價格排列高低往往一致。所以,任何一位奧運跳水參賽者或高考考生獲得的分數本身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永遠是排列名次,亦即是究竟他的分數比其他對手高或低。考評局採用由兩名閱卷員分別評分的「雙評方式」跟奧運會使用多於一位評判的做法一樣,為了減低在判斷考生的排列位置上有機會遇到的誤差。

主流答案 獨立思考相矛盾

考評局非常強調閱卷員之間的一致性,認為只要閱卷員達致共識,它的社會責任便完成了。通識科原本是為着訓練高考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另一方面,通識教育教師聯會會長張銳輝則指出:「即使考生選答屬少數人士選擇的答案,只要同時回應大眾主流看法,亦能取得較高評分。」

以獨立的思考方法來答出大眾主流看法,分明這是精神分裂的第一步。又或者是藉此教導學生投資股市,預早知道大市主流的看法。

若果通識科要求考生交出一些大眾主流接受的看法和價值觀,這將會是培養思想奴隸的有效橋樑。甚麼觀點有資格成為閱卷員的共識,必定是補習社的熱門科目。

2009年5月19日星期二

特首六四論 利益良心之戰

在上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出現兩個有趣的經濟學問題。

第一、當吳靄儀要求曾蔭權就六四事件表態時,提出了有關「分享利益」與「埋沒良心」之間的取捨問題。

第二、曾蔭權回應「我的意見就是代表香港人整體的意見……就是我感覺到香港人對現時的看法。」

對於吳靄儀一再要求澄清的「良知」問題,曾蔭權大可以參考任何一本中四經濟學教科書第一章所指出的取捨道理,任何選擇必有其代價。

良心有價 標準不一

我們需要決定作出甚麼程度上的代價或犧牲才算合理。

從吳的角度看,「良心」便是為着爭取經濟利益而付上的代價。但從另一角度看,經濟利益和就業卻是保持「良心」的代價。

每人為着爭取某項目標而願意作出的代價都不同。我會為錢而出賣我的朋友兄弟嗎?只要價錢夠高,我當然會,我的良心隨時出讓,只不過可能我的叫價有點兒高,令到這麼多年來我的良知仍然呆放在自己心中,無人問津。

良心跟所有其他物品一樣,必然有價。所謂無價寶只是一些未獲足夠資料來作定價的物品而已。但若我們未能詳細地列明「良心」的規格和級別時,便難以為它定下價錢。在甚麼情況下把「良心」出讓才算合理,這確實是頭痛決定。既然吳的良心標準和曾的良心標準未經國際認可的品質量度劃一界定清楚,在立法會上辯論良心,必然難下結果。至於曾被激出亂子,作出的超標答案,它只不過是一句未經事實支持的斷言。在沒有實證到手的情況下,嚴格來說,泛民沒有理由提出反對。

反應過敏 泛民冒風險

曾斷言他的意見代表港人平均「整體」意見,只要泛民意見不是港人整體意見,邏輯上,不代表泛民意見也有可能代表港人整體意見。因此,梁國雄怒言「你怎可以代表我」?邏輯上未能足以推翻曾的爆肚台詞。況且,曾已明確地指出他自己的看法是他「感覺到香港人現時的看法」。對他人的「感覺」不滿而離場抗議,未免有點反應過敏。當然,身為特首,只憑個人感覺在立法會上發言,亦非常兒戲。但畢竟在科學的角度看,曾蔭權在六四事件上的看法是否,或在甚麼程度上,代表港人整體意見,這將會是值得由事實引證的提案。

聽聞社民連將印製「曾蔭權不代表我」字樣T恤。從風險管理角度出發,這會是非常冒險投資。若事實證明曾蔭權在相當程度上代表港人整體意見,那麼「曾蔭權不代表我」便等如「我不代表港人整體意見」。

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

股民跟風下注 恒指不純反映經濟

港股在兩個月內上升超過5,000點,任志剛上周認為股市價格缺乏經濟基本因素支持,建議大家做好風險管理。他說︰「當有很多資金流入時,是會影響到香港的資產價格,股票也會影響到……可以說得清楚一點,經濟的支持仍然是不存在的。」而王冬勝亦認為股市的升勢與香港本土經濟情況「背道而馳」。

恒指升跌反映經濟 不合理

但甚麼才是有關的經濟因素往往不能容易地從現實觀察出來,當有人說股價缺乏經濟因素支持,其真正的意思是指他未能依賴一些他認為有關的因素,來正確地推測股價的走勢。

從科學的觀點出發,這是代表事實推翻了理論,令理論失去它的解釋能力。但從信心爆棚的自我出發,每當事實與理論推斷不符合,其含義將會是事實出錯,自己想像出來的理論永遠是對的。從投資者角度看,所有可以被用作推測股市走勢的因素便自動成為有關因素,由這個觀點出發,若股價與本地經濟因素背道而馳,這是因為有一些本地經濟以外的其他有關因素被金管局忽視了。

況且,港交所從來沒有制定任何的約束,只容許某類消息攪動恒指。因此,把恒指看作為純反映本地經濟的工具,此舉並不合理。

成交量愈大 風險反更大

在分析股市投資者心理的學問上,我是外行人,但眾所周知,金融產品市場與其他實物投資如藝術品買賣的最大分別,在於後者的成交量和風險水平都比前者為低。

學院派的經濟分析通常以為增加成交量有助降低資產風險,原因是各人所知都跟其他人略有不同。每人都把資產價格與自己所知來作比較,有人認為市價過高,有人認為過低,各人以自己所知來作投資決定,結果不約而同地有助穩定價格。但這個論點卻是基於一個重要假設,每人一開始便對資產擁有某程度了解,這些個人了解不一定正確。不同參與者各持己見,由市場證明誰對誰錯。但我有權選擇去節省了解資產所花的信息費用,跟大隊行。

只要像我這類的參與者數目增上升,結果會變成加劇股市的走勢,使到成交量與價格波動有正面的關係。

無知亦入市 加劇股市波動

股市對我這類無知人士的吸引力,在於買賣方便,中間人收費亦較低。

其他實物投資如二手錶則不同,買賣差價較高,因此只有對鐘錶較有認識的人士才會下注,價格波動亦較低。但二手錶有時下流行的運動型錶和上了半個世紀的古董錶之分。投資古董錶需要下注者對機械和設計有較深的認識,因而古董錶價格亦較穩定。所以,市場風險與廣泛下注者的特性有關。

2009年5月5日星期二

流感蔓延與金融海潚 出奇相似

流感擴散與金融海嘯所牽涉的過程有不少地方十分相似。

首先,在發病前,自己很難察覺已否染上流感。同樣,在金融海嘯爆發前,亦很難靠投資者自己察覺投資組合是否包括有毒資產。

毒性最初未被確認

第二,到現時,世衞仍未了解甲型流感病毒影響人類身體運作的過程。同樣地,我們未能讀到任何金融機構或大學研究所對結構性產品怎麼樣放大金融市場風險的有關報告。

第三,病毒存在於它的天然宿主(host)體內,不會產生殺傷力。例如大家熟悉的沙氏病毒,它的宿主是蝙蝠。在蝙蝠體內,沙氏並不是甚麼病毒。只是當沙氏由蝙蝠體內轉到其他生物身上,為了適應新宿主的免疫系統,這個病毒便開始作出變化,成為大殺傷力武器。風險未確定的結構性產品買賣若受到限制,如只容許金融業的行內人參與,金融海嘯可能縮小至漣漪的程度而已。

大家試想,如果雷曼債券受到法例管制,不能以零售方式轉讓給無知大眾,本地銀行在吸納雷曼迷債的決定上,必然會更加小心審慎,從而令到雷曼不能這麼容易發行它的迷債。

泡沫經濟 人傳人

第四,病毒變成流感,正因為它可以由人傳人。泡沫經濟的形成亦是靠人傳人。凡人活於信息費用的局限中。要絕對地掌握一切所知才下決定,明顯是不可行。在不確定的環境下作決定,我們往往會選擇跟大隊,但這個策略的可行性,要視乎我們能否知道大隊正朝甚麼方向走。

金融市場的其中一項重大發展,在於出現不少平台把金融產品的價格信息滙集一起,清楚地顯示大隊的走勢,價格出現固然有利信息傳遞,但它不一定保證所有正確和有關的信息都會通通被反映出來。

例如,美國病控中心指出,口罩的作用是防止病人散播病毒,而非保護健康的人。那麼,未有發病的我是否應該除下口罩?但我又怎麼知道自己是否已經染病呢?最後,人買股票,我買股票,人戴口罩,我戴口罩。

可克服病毒 卻難遏投機

第五,流感迫使我們改變一些日常生活習慣,多洗手和少親吻(後者是黎巴嫩和墨西哥政府的呼籲),金融海嘯亦改變很多人的消費習慣,金融投資的吸引力下降後,很多市民把時間轉用於消閒方面。在路上確實比去年多見名牌房車跑出來「兜風」,纖體舞蹈班的平均報名人數比以前多,復活節期間旅行社亦多了生意。

控制病毒擴散,人人關注。但在金融市場裏,投機之風卻永遠蔓延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