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不足」等局限,都是經濟科學生最容易抓緊的基本概念。很可惜,坊間書本只管提及商品供應量的不足夠。家長往往會就子女成績表出現紅字,而指摘他們不專注溫習。
讀書懶散,是指小朋友把專注力分配於其他非學科的事情上。這亦是怎樣教導小朋友把有限專注力作出適當分配的一大難題。今天,我要提醒大家,成年人一樣會犯上相同錯誤。
全天候工作 回憶成奢侈品
現代人不時把注意力集中於現況問題,完全放棄回憶往事的樂趣以及前人的智慧。發生在將軍澳雙屍悲劇中,妻子因長期照顧不良於行的丈夫,心力交瘁,不忍病夫再受痛苦,妻子殺夫後,隨即跳樓身亡。美國肯塔基州,一名男子疑因妻子煮蛋不合胃口,開槍殺死妻子,再自轟身亡。
假如年輕時跟對方談情說愛的甜蜜蜜、初吻帶來的心跳聲,第一次當爸爸媽媽的興奮,都能通通在腦海活現的話,我相信很難叫自己忍心向對方下毒手。
回憶畢竟是一種經濟物品,盡管往事不會百分百事事如意,它可以提供有關信息讓我面對未來。另外,它提供機會讓我們把注意力移離一些未能解決的現況問題,讓我們得以喘息一刻,暫時避開煩惱。
港人喜愛外遊購物,把旅遊與購物掛鈎。理由何在?香港工業發展由機械式工廠生產轉到資訊服務業。工廠生產令到工人下班後再無法作出甚麼生產貢獻。固此,下班後便是另一世界。
資訊服務業(尤其金融服務業)則大大不同。分析在腦中進行,沒有上班下班之分。況且,有關資訊二十四小時不停湧入,每一項新信息都有可能帶來可觀利潤。這樣,花時間回想過去情懷的代價便急升了,回憶往事亦成為一項奢侈品。
冒牌經濟家 殺傷力超拉登
我的父母都是窮人出身,每次出外旅遊可以成為他們畢生的話題。但對很多中產人士來說,旅遊經歷已一早在腦中煙消雲散,只能依賴搜回來的名牌皮具和手錶這類戰利品,來提醒自己到過甚麼地方。
根據報章講及的醫學調查,全球有5%的人是「購物狂」,他們只是選釋以眼看得到的收藏品來代替回憶。
去年出版的一本書,名為Lecturing Birds on Flying(教導雀鳥怎樣飛),指出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乃一大群無知的數學家,誤以為自己是經濟學家,妄想有能力把未來的風險數量化,馴服未知的將來,而完全漠視傳統經紀或中間人從多年現場買賣中建立的觸覺,結果通通低估實際風險。據書中作者,這些冒牌經濟學家比拉登更具殺傷力,因為所有大學教科書都教授這些胡言,有效地把妄想症傳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