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閱讀有關學校教科書分拆定價的報道時,方才發覺出版商在今天香港教育界已經搖身一變,成為幕後教科書「老大」。
它們提供的教材包括教師用課程、備課手冊、作業及答題、答題紙、試題庫、評估課業指引、專題研究、教學進度表、教學用途、資源庫,以及網站支援。
在以上範圍外,老師對於知識傳遞這方面還作出甚麼個人的貢獻呢?
拒透露教材價錢 為甚麼?
這些所謂補充教材都是針對老師的需要而出現,亦即是替老師擔當部分教書責任,以非金錢回報作類似「賄賂」的行為。在現今的法律下,這令人懷疑是合法的賄賂,藉此吸引校方選書。
在新學年適用書目表中,共有20套課本分拆定價,分拆後的輔助教材有明顯的價錢,這代表着在分拆前,出版商「免費」提供給老師的教材明顯地存在市場價值,當然可以被視為送禮的一種。
出版商拒絕分拆是盡量隱瞞「免費」教材的商業價值。教育局局長孫明揚發出最後通牒,以政府招標出版課本來威脅出版商分拆課本和教材,以制止這類可能屬「變相賄賂」的經營手法,改變出版商之間競爭的遊戲規則。
以經濟手法 解決法律問題
由於這牽涉的人太多,以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的交易費用太高,因此,便由教育局以行政方法來處理會較「經濟化」,學校當然不願被指為受賄的一方,所以它會盡量貶低那些「免費」教材的價值。
有記者報道,受訪「校長坦言不少輔助教材根本用不着,但書商隨教材送到學校,最終只有接受。」而孫明揚亦似乎非常積極地保護校方免受事件牽連,強調「老師傾向使用自製教材,甚少使用書商餽贈的教材。」分拆定價本身未必能阻止書商推銷手段。
課程愈複雜 老師愈依賴教材
有出版社向學校推出優惠,只要校方選用其課本,網站支援的年費便可由正價2萬元減至1,200元,費用大減94%。象徵式收費與「餽贈」在程度上分別不大。只要老師對「免費」教材需求愈大,書商從中獲取的溢利便愈高,而分拆便愈難發生。老師對教材的需求跟科目的複雜程度成正比。科目的複雜程度當然跟高低班而定。因此,我們可以作出以下的推斷︰
低班課本跟教材分拆會較易發生,而高班課本分拆則較難。事實完成符合這個推論。有16%小學課本與教材分拆定價,而中學課本則不足3%,後者可再分為初中和高中。初中850多本書中,有39本已分拆,但新高中課程的830多本書當中,只有3本分拆。
2 則留言:
這blog的內容很精彩...分析也很獨到...
不過, 請問可否改一改blog的顏色, 黑底白字很難讀...thx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I appreciate this. keep up the good work:)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