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8日星期二

乏競爭機制 應科院變大花筒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正好闡明一些奇特行為,一些雖然談不上是精神分裂、但看似前後矛盾的行為。

龔如心欲把部分遺產撥作慈善用途、李嘉誠和Bill Gates夫婦被Time時代雜誌封為大慈善家,但在市場競爭下,能夠成功地積累財富和建立企業王國的大富翁,他們做生意必定是辣手見稱。競爭與慈善基本上是相反詞,競爭只會把弱者淘汰出局,絕不手軟。憐憫之心在市場的用途,就等如我用博士學位來競選香港舞男的用處一樣──廢的。在商界把對手殺個片甲不留,然後轉過身來,把得來的財富捐贈給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這種行為並非意味雙重性格。

所有成功的企業家都必定具有過人能力。但能力不代表性格,經濟分析只能用以確認在某種制度安排下,成功的生還者需要具備的能力。性格分析就留給心理學處理。一些「利字當頭」的企業家做出「反常」的慈善工作,同時亦有一些表面為推動香港本地競爭力而實際只是從中渾水摸魚的仁兄,如應科院用十八萬來看風水等。

不過在某些特定環境下,經濟分析可以推斷出現的行為。應科院跟其他政府部門一樣,絕少機會受到競爭者的威脅,不會執笠。至於其研發項目能否成功地帶來收益,政府根本就缺乏專家去識認。沒有明確的勝負準則,弱肉強食的機制便不可以大派用場,去來揀選最具備有關能力的人士坐上應科院的管理層。應科院跟其他政府部門不同之處,在於它沒有明確的達標指引。全因應科院是負責新科技的研究。新科技即是新產品,研發新產品的風險,大家可從3G手機的利潤多大,略知一二。管理風險所需的信息,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集中市場的不同意見來決定。市場裏面有專家,有用家,更有無數的批評家,每位仁兄的個人之見很少機會絕對正確,但從四方八面搜集起來的家常閒談,其總和往往能反映正確的信息。股票及債券的價格便是反映不同意見人士的取向。

應科院的研究人員,他們的IQ可能是全港最高,但我仍然對長江、華懋較有信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