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日前公佈的「堅尼系數」,指香港的貧富懸殊,自1971年有紀錄以來,現時是最高。很多報章立時作出回響,把這個觀察演繹為甚麼人口、甚麼教育政策問題。更有人提出最低工資作為解決方案。但很少人站出來提醒大家,受過專上教育的人士、經理及行政人員、和從事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的專業人士,收入差距在以往十年間都收窄了。
換句話說,香港市民整體收入差距加闊了,但在香港最為依賴的行業,金融地產保險等服務業,收入差距則下降。故此,香港整體貧富懸殊加劇,可以被解釋為,行業之間,平均收入水平的差異增加了。
眾所周知,香港的工業,自1970年代以來,愈來愈注重金融和零售服務業。各類產品的製造,不斷消失。結果,行業的選擇減少了。這意味着勞工轉行的機會亦相繼減少。當一大班人被迫留守在同一行業中,競爭的壓力自然上升,以致工資下降。若他們有多項行業選擇的話,當工資下跌到不近人情的水平時,他們大可另謀高就,令在該行打滾的勞力供應降低,從而削弱工資下調的壓力。
我們時不時聽到一些人士如清潔工人被僱主欺詐、或工資偏低的消息。原因就是這班低收入人士缺乏其他行業的選擇。接受僱主的不人道壓價,便成為在這種競爭環境下求勝所須付出的代價。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由此而起。
劇烈競爭的另一種後果,是把同一行業中,相同職位工資的差距收窄,使到某行某個職位開始出現「公價」。近十年來,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倍增。差不多每位大學生的志願都是加入行政人員大隊,在公司發施號令,在每年不斷有大批新力軍出現的情況下,競爭加劇,行政人員收入的差距亦隨之下降了。
相反,未受教育人士的收入差距,有明顯的上升,這些人士跟大學生不同之處,在於前者不需要去為同一類職位競爭。結果,未受教育人士之間的競爭,比大學畢業生之間的競爭較弱。從事金融地產等服務業人士很少會是自僱,投放在這些公司的資金,並非常人付得起,但未受教育人士,會有較多選擇自僱,從事小規模生意,對這班人而言,做生意最重要的本錢,並非學歷而是他們的個人經驗。經驗愈多,自僱做生意的掌握愈準確,這十年間,自僱人士多了。他們毋須再為同一職位競爭,未受教育人士的收入的差距因而增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