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4日星期一

投票率愈高 政府愈干預市場

  葉太與陳太似乎勢必要在紫禁之巔一決高下,傳媒普遍都認為決戰結果將會對民主發展步伐影響甚遠。
  「民主」的意思當然是指政府釐定政策,必須跟從民眾意願。而「民眾意願」亦當然是指過半數投票人士的意見。

選民自私 政客投其所好

  大家都明白到,民主的發展和投票權的普及性和民眾參與投票的意慾有關。後者在經濟分析中有以下的理解。
  從「自私」的出發點着手,參與投票這種行為,是基於選舉結果會否影響個人利益而定。選舉是挑選政客的一種制度,而政客的重要性在於他能左右政府的施政。
  政客必須能夠影響市民的個人利益,方能增加市民參與投票的意慾。政客對市民的個人利益具影響力,全因政府施政對市民的個人利益有影響力。若我們把個人利益視作「私人收入」的話,那麼政府施政對市民私人收入出現影響力,便成為政府架構正在取替市場運作的一項有力證據。
  由此觀之,民主發展的步伐,與政府干預市場會出現一種難捨難離的緊密關係。而較為能夠從政府干預市場受惠的人士會較有意慾參與投票。

美國經驗 投票高開支大

  經濟學家John Lott提供一項美國有關的歷史,美國婦女的投票權原要到1920年才全國成立在早期的美國婦女極少參與勞力市場。普遍地都只作全職家庭主婦。因此,她們的自我增值或技能投資都只會集中於家庭事項上,而男士們則投資市場賺取收入。這是典型的分工合作關係。可是一旦發生某些事情,例如離婚或喪偶,迫使女方外出賺錢,她們先前所作的技能投資有機會變得一文不值。亦即是說,投身作全職家庭主婦是一項風險非常高的選擇。面對這些市場風險,她們當然會希望獲得市場機制以外所提供的一點兒保障。
  若政府能提供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房屋津貼、教育津貼,她們會是較受惠的一群。相反,當時較有能在市場打滾的男士受惠便較低。在1920年前,只有男士有權投票的期間,政府開支與投票率沒有甚麼明顯的關係。投票維持在25%至28%之間。到1920年當婦女開始有權投票,投票急升到37%,但最重要的現象是,在往後數年,當政府增加開支,投票率都會相應增加。政府開支愈大,政府對國民收入的影響便愈大。但政府增加開支,某程度上代表它正在取替市場運作。「民主」的發展要視乎社會各界對「民主」的需求,而這個需求則反映政的勢力。

2007年9月17日星期一

中大校巴收費 旨不在錢

  由9月1日開始,中大校巴推出一項新收費安排,中大學生和職員一律繼續免費。但其他沒有「中大通」的人士則劃一收費「3蚊」,在中大裏工作的一班外判工友,因未獲中大校方發出職員證,亦被界定為非職員處理,沒有免費優待。
  在網上,反對聲音甚響,意見種類繁多,由新收費安排過於「無聊」,嚴重打擊校友對母校的感情,至剝削外判員工徵簿收入,處處可見。但有關新收費的水平,則出現兩種頗有出入的說法。
  一種意見認為,3元的車費,不算是甚麼負擔,但亦未看得出此舉為校方財政帶出甚麼改善,反而只會令人感得校方「小家」。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每程3元的校巴車資是極為高昂而不合理」。其理由是基於校巴路程只有兩三公里,而收費相若的九巴32M,往反葵芳地鐵站和象山,車程則高達11.5公里。

車資水平 不應與九巴比

  中大校巴的車程只有32M綫的四分一。因此收取跟32M同樣車費的安排是不合理的。
  言下之意,一個合理的車費應按車程而定,跟途經的路綫完全無關,這是否含義着在合理的情況下,一磅奶粉和一磅豬油的收費應該相同,跟吞下甚麼東西到肚子去完1公里實屬兩種不同商品,其價錢毋須相同。
  其實,中大校巴向於有非學職員收取劃一和低微車費,跟巴士Road Slcow發出觀眾問題的做法,理由大致一樣。Road Slcow需要知道有幾多巴士乘客正在觀看它的節目和廣告,這個數據有利Road Slcow跟廣告商討價還價為了獲得這個數據,Road Slcow必須與乘客有交流互動有多少乘客用手機回答觀眾問題便成為一項指標,讓Road Slcow估計觀看節目的乘客數目。因此,問題不能過難過深,以免削弱乘客回答問題的意慾。

以校巴收集數據 便宜有效

  在未來中大將會繼續擴充和花費於裝修工程上,設施的準備,因而視乎校方對未來使用率的有關估計。校方必然擁有學生和教職員數字,但非教職員的訪客數字則不可能免費可得,若這些訪客需依靠校巴在校園穿梭的話,量度校巴的使用率便成為一項非常便宜的安排,讓校估計訪客的人數用以日後決定設施數量的指標。
  先前的安排是,平日校外人士收1元。假日師生及職員收1元,校外人士五元。每月數費總數難以讓校方計算訪客人數新的做法,無論平日或假日學生和教職員一律免費,而訪客則一律3元,方便了計算訪客的數字。

2007年9月11日星期二

壓二手競爭 教科書出「假新版」

  新學年剛剛開始,家長或許察覺到好些課本只是勉強地作了小改,便聲稱需要發行新版。

  一般大眾經濟解釋都認為,書商只不過藉此剝削家長。「剝削」之意其實是指,家長本來有機會從二手書檔,以較低廉的價錢,替子女購買課本。因此,書商頻頻發行「假新版」這個把戲,實則上,是用來打壓二手書市場。

舊名錶有價 助新貨推廣

小說及漫畫因為沒有每兩年出新版這個戲法,結果這類書本的二手買賣便得以長時間維持下去,另外,有些商品如名牌手錶及汽車,它們的二手市場可以非常蓬勃。這些商品的二手價甚至乎會有利生產商提高新產品的定價。明顯的例子︰好些名牌手錶或珠寶商,往往在雜誌上標榜這些品牌在拍賣會的成交價,作為一類廣告宣傳。從推廣的角度來看,二手買賣對一手市場的貢獻,在於協助生產商克服信息費用這個局限,令到更多的潛在顧客了解某品牌的受歡迎程度,亦即是說,對這些品牌而言,二手買賣有助擴張一手市場,增加新產品的需求。
  
至於中小學教科書,情況剛好相反,市場需求被就學人數嚴格地限制,沒有機會擴張,又因為考試課程的規限,書商不能隨意更改課本內容,只可在表達手法上作調節。結果,受到課程的限制,新產品沒有機會作甚麼大變,二手書買賣只會減低對新書的需求。在此情況下,二手書店便成為出版商的競爭對象。
  
在策略上,出版商有兩項選擇︰它可以設法制止二手買賣,或把二手價計算在一手價上。

課程規定 新書內容難改

  在任何交易,出售永遠是指權利的出售,要制止二手買賣,出版商大可以只出售在某期限內的使用權,而自己則保留轉讓權。即是說,只租不賣,再者預計中書本的磨損必須算在租金上。有關小說或漫畫這類刊物,顧客通常只租幾天,因此,書本的損耗較為容易預計。中小學教科書則不同,一租便租上一至兩年,預計書本損耗程度所需的交易費用便高起來,使到這種交易方式行不通。若把二手價算在一手價上,困難之處在於預計新代替品的出現和效應。
  正因為課程的嚴格規定,未來有機會出現的新書內容,將大致相同。在這種環境下,表達手法較清楚易明的一本,便會成為大贏家,獨佔市場。出版商因此難以估計現時出版的課本,在未來幾年的二手價會否有變化。最後一招,只好藉發行新版來縮短書本的壽命,代替以上信息費用高昂的交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