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7日星期一

教學語言市場決定 利學生

  眾所周知,發生香港的經濟轉型大大削減港人的職業選擇。製造業消失後,便只得服務業剩下來。不論是金融業抑或零售業,仍然擁有潛能給予自己大展拳腳機會的職業,漸漸地縮窄到中間人這類角色上。香港的簡單稅制和司法透明度尤其促進降低買賣雙方交易費用的效果。要有效地發揮中間人這個角色的貢獻,語文的掌握是必須條件。


高官推母語 子女卻不入中中


  選擇去掌握那一種語言,便視乎經濟發展需要,由市場主流作決定。在這裏請大家留意。我並非呼籲各位放棄自己的理想,任由市場經濟決定自己的學習取向。只不過,若我們把語文視作一種生產工具,那麼商業上的需要便成為非常可靠的信息。


  若香港經已踏上專攻中間人這條不歸路,又若果旅遊發展局所提供有關內地遊客在港消費的數字可信的話,再又如果港府今年驚喜的稅收盈餘與外來資金投資和本地零售有某程度上的緊密關係的話「母語」教學明顯地跟香港經濟發展方向樹敵,削減香港人維生的空間。若上課時既不用國語又不批准間中使用英文,「母語」等同「無語」。這樣,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便再沒有甚麼特別之處了。再者,試問那一位研製母語教學的本地高官,曾經主動把子女放在中文中學受教?當學校本身失去了自行決定教學方式時,當前綫教職員看到學生質素不一,但無權把學生分別以不同的語文媒體來傳達學科信息時,強迫性的母語教學基本上是以行政手斷剝奪了數十萬中學生學習英文的機會。


用英文學理科 效果比中文佳


  就算我們撇去經濟效益和自由選擇的可貴,單說訓練學生腦袋的使用這個角度看,以英文作媒體來理解一些包含較多需要以文字作科學性邏輯推斷的科目時,這會間接和更有效地迫使學生自我檢討是否真正明白該科目的內容。原因是,當學生要用英文作答題目時,他們必須先把道理徹底明白,方可把見解繙譯以英文表達出來,母語教學在這情況下便失去它的優勢。


  這個當然是我個人幻想出來的一項假設而已。但它的推斷受到事實的支持,在初中的三年課程,那些所謂科學和社會科目都是較敘述性。那時,中中生較有優勢。但到中學會考時,中中生的優勢便只侷限於一些如生物學和世界歷史這些較多東西需要背唸的科目。但到高考時,所有這些學科的內容對學生思考力的要求都增加不少。除地理外,英中生通通跑過頭了。

2 則留言:

VC 說...

Joe, 還記得你少年時以前全英文中學的日子嗎?

1/3人用英文學習算少嗎?

Edmond 說...

I agree with you, Joe, especially that science subjects should be learned in English. First of all, real world phenomenon explained in scinence subjects were fundamentally all discovered and developed by the Western scientists. Why don't we follow the origin of using English to learn science.
Second, we must consider that all science subjects are taught in English in the universities in Hong Kong. How can students learn such subjects in the universities if they used to learn the science subjects in Chinese in the secondary schools?
So, using our mother language in learning all subjects, especially science, is unfeasible, if not im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