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

削價競爭效低 油價加快減慢

上次談過,當原油從油田被運往煉油廠途中,它可能已經被轉手數十次。這些交易跟「紙黃金」沒有甚麼分別。買賣雙方通常沒有機會親眼見過實物。但只要大家相信實物的確存在於世界某一角落和受到看守,有關這些實物的擁有權便得到保障,既然有保障,這類擁有權便易於轉讓給其他人。

◆油價波動 難決定成本◆

而這些交易就決定了原油的現貨價。要圖利,煉油廠有兩個選擇。一,把其購入的原油再轉賣出去,賺取當時的現貨價;二,原油提煉成為汽油後,把產品賣給汽油公司,若煉油廠選擇後者,它自然被迫放棄即時賺取原油現貨價這個機會。故此,煉油廠會以原油現貨價的水平作準則來決定其產品的售價。亦即是說,香港本地汽油公司的入貨成本便取決於原油現貨價。

理論上,本地汽油公司大可趁油價低時增加入貨定單,節省成本。但由於本地汽油公司儲存汽油的容積不可能隨意擴大,它只可依賴汽油的去貨速度來決定入貨的頻密度,使儲存量能保持在某穩定水平上。況且,原油現貨價時刻有波動,叫煉油廠每天調整其產品售價非常不切實際。

一種交易費用較低的做法,是利用一段時期內原油的平均現貨價來決定該期內所有定單的汽油售價。但同時,這會令到汽油公司不能即時知道它的入貨成本,在這段期間,汽油可能經已運抵香港,甚至在油站出售,而油公司仍未能確實它的入貨成本,在這情況下汽油的零售價便視乎油公司的預期入貨成本。

當然,它們的預期成本亦會視乎在該段期間內的預期平均原油現貨價。若油價波動未能影響預期中的平均水平,油公司不會調整零售價。但當原油現貨市場競爭加劇時,油公司必然即時調高汽油零售價。故此,當原油價格只不過上升一兩天,油公司便有可能立刻加價,盡量避免虧損。這是一般正常人面對風險作出的反應。

◆積分優惠 穩定客源◆

可是,當油價下滑,油公司是否願意減價亦須視乎競爭的壓力。油公司的競爭策略跟超市差不多,盡力希望保留現有顧客,減少流失。較為固定的客量和生意額,容許油公司和超市減低過量存貨。積分優惠是一向的競爭手法。

但這個做法亦同時降低了利用減價來奪去對手顧客的效用。這樣競爭者便開始從價格競爭轉移到非價格競爭,減價的幅度亦相應地變得小。油公司加價快但減價慢這個現象由此而生。

2008年10月21日星期二

汽油成本多變 價格難預定

汽油價格升得快而跌得慢,這個現象實在非常有趣。(我應該向各位讀者預先道歉,因為我自己認為有趣的觀察倒會令駕駛人士感到沒趣),它的價格是怎樣釐定的呢?

香港人使用的汽油有相當顯著部分是從新加坡煉油廠購入,加入了不同添加劑後,它們便成為不同品牌的汽油。煉油廠的運作與我們明白到的一般工廠運作有一項重要分別,通常一般工廠都能就每一張定單先計算材料成本,作為貨品售價的參考。

◆煉油廠難增產 原油價格升◆

但煉油廠面對的特殊情況,則令它難以就每張個別定單預早決定價格。原油本身是一種混合物,包含不同的碳氫化合物,而汽油只不過是其中一種東西,煉油的作用是把這些不同物體分開。一所煉油廠的特徵是它擁有長而密麻麻的喉管,這些喉管當然是為了把原油從煉油廠一處運到另一處,如一般工廠輸送帶的作用一樣。

當原油被運到某一處,某一類特定東西便從中被分隔出來。與其他工廠不同,煉油廠須24小時運作,停止運作會大大增加塞喉的風險。喉管愈多,風險愈大。故此,決定建造煉油廠時,絕不能容許有過剩設施的情況,所以,每當需求上升而導致原油價格增加,問題並不是在於原油供應不足,而是煉油廠無法提升生產力的後果。亦因為煉油廠缺乏過剩生產力,我們很難想像到它能夠預早完成生產,等待顧客訂購,這令到汽油生產成本難以預先確定。

本地汽油公司每隔數天從新加坡運一船油到香港,而煉油廠亦不停跟石油出口公司購入原油,煉油廠可能與石油出口公司達成長期合約來固定入購價,價格成為煉油廠的營運成本一部分。但在決定煉成汽油的價格水平,它會參考離岸市場的原油現貨價。

◆原油中間買賣?多達數十次◆

其實,當原油在海面被運送途中,已經不停被買賣多達數十次甚至過百次,原油現貨價的出現給予煉油廠機會把它購入的原油轉讓出去,從而賺取利潤。

既然煉油廠有權把原油賣出,原油現貨價便成為它決定汽油出售價格的參考,但因為接定單與汽油生產會隔開一段時間,這段期間中原油的現貨價仍然天天有上落,所以煉油廠很難就定單預早確認價格,一個較為簡單的做法,是煉油廠基於一段時間,如一個月內的原油平均現貨價作指標來決定其汽油的出購價,事實亦是如此。這樣,本地汽油公司亦不能預先知道它的汽油成本。

2008年10月15日星期三

孤立隔絕信息 天水圍困局

到天水圍跑過一趟,即時覺得有點兒不對勁。整天穿插不同屋邨都感受不到它們應有的喧雜吵鬧的街坊氣氛。而環境更異常地潔淨。那個地方肯定不像我熟悉的香港,這究竟是甚麼空間?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到天水圍是政府屋邨計劃一個重大失敗,很少香港人願意入住,故此天水圍仍然有很高的空置率。自然地,政府必定會以一切所能,利用手上的政策盡量把一棟棟已建成的屋宇塞滿住客。明顯地,新移民是政府易於下手的對象。政府這種行動正是內地三聚氰胺事件的另一版本,無知的行為可以帶來災難後果,把一大批新移民集中同一地區,自動減少他們跟香港本地人接觸的機會和需要。亦同時降低他們主動去理解香港本土文化及生活步伐和壓力的意慾。

◆如唐人街 移民難融社會◆

我們只須到倫敦或溫哥華的唐人街望一望,可以體會類似事例。在那些地方居住,不懂英語亦不是甚麼大礙,這代表着英國和加拿大還未能夠將所有來自東南亞及中國的移民同化,天水圍有迹象正在演變為低收入移民居住的「唐人街」,在那裏找不到香港生活的基本文化。小弟所指的是另類文化,如亂拋垃圾、亂過馬路、和在屋邨時常出現的流動熟食檔及其他非法小販。

究竟天水圍擁有甚麼條件,驅使當地人這麼尊重守法行為?當局頻頻執法?但我一整天都沒有見過一位食環署人員。另一可能是信息費用的存在,令他們連一些違規行為也不懂去做,信息費用亦代表溝通出現問題,溝通有問題,對手機的需求亦會下降,所以,在天水圍的商場裏,很少機會能找到手機舖。你也許認為這是因為區內人收入低所致,但我觀察到金舖和海味舖則頗普遍。另外,屯門的商場遠比天水圍的商場「潮」得多,這亦是信息費用帶來的後果,在天水圍某超市裏擺放了一些「年代久遠」,招紙也變黃的護膚品,但不到五分鐘便有女士上前研究一番,這是反映信息費用的最有力證據。

60年代,大量移民抵港,但當時香港四成人口是工廠工人只要有對手,不懂溝通亦可維生。但今天香港完全依賴服務行業,與顧客溝通是首要條件。新移民未能融入香港文化便難就業。亦因為信息費用,當經濟問題發生時,新移民根本無法理解到,同樣的經濟問題都發生在其他香港人身上。故此他們心理上承受的壓力自然加劇,輕生之心便由此而起。

◆母攬子死不當娼 不屑抑不識?◆

讓我們假設生命不受道德約束。當一位母親決定把一對子女推落樓繼而自盡時,她何不考慮當妓女賺錢來讓子女可以飽肚讀書?莫非全家自殺勝過賣淫?又抑或這位母親連怎樣加入色情行業也不知曉?天水圍區內就業機會少,皆因信息費用令到大家無法估計區內市民的需要,政府的後着似乎是依靠提供建築工程,如上周公布的長者綜合社區發展計劃來增加就業機會。但這亦很可能是政府以另一手段來減低天水圍居屋的空置率。

2008年10月10日星期五

弱美元政策 金融海嘯禍首

當美國金融風暴爆發後,美國政府才願意向外界承認有可能踏入經濟衰退。但它仍然高調聲稱金融機構倒閉是促使美國步向衰退的毒瘤。挽救這些機構是正確的醫治方法,讓美國經濟回復舊貌。

換句話說,美國政府認為解決流動資金問題,便自動解決經濟衰退問題。挽救金融市場自動會提升消費者和生意投資者信心。從減低交易費用的角度看,金融機構運作對當地本土生產總值存在莫大影響。這當然是毫無疑問。但任何一位行外人亦會容易理解到,去年浮現的次按問題,明顯地是這次金融海嘯的前奏序幕。而引發次按風波的因由,美國政府一路隻字不說。

我想大家會記起幾年前,香港銀行對一些存戶施以負利率所帶來的關注。出現負利率全因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已被連續十三次降低至一厘這個超低水平。當美國息口不斷下滑,美元亦不停貶值。但當時美國政府的位位發言人,紛紛向全球大叫堅持強美元政策。任何觀看電視新聞的人士,都會立即看破這班「演員」只不過正在擔當「大話精」的角色而已。

◆過度放貸 債仔支撑經濟◆

令我感覺突然,並非美國政府說反話。政府說反話,自從世上出現政府機構後,已成慣例。令我覺得困惑,是美國政府居然公開承認,美元的滙價是它們政策管轄範圍之內。

若美元滙價是由央行和公開市場決定,那麼美國政府何來提出美元政策呢?任何一個國家的本土生產必然由需求決定。需求從四方面而來,消費品、生意投資、政府開支,及出口。這四方面的需求決定經濟能否得到改善。

十年前,美國境內市民的借貸已達5.5兆美元。今日,每人平均每月都「簽爆」多過一張信用卡。百分之六十八的美國人住在自購物業。去依賴這班債務纏身的市民增加消費開支,實在十分困難。中國、東南亞以及東歐開放市場後,廉價勞工便成為實質投資的一項取決準則。美國除了藥物外,再沒有其他投資優勢。若美國境內繼續出現可觀的投資空間,那麼美國人怎會把自己的公司不斷出賣給中國人和日本人?至於政府開支方面,從新奧爾良風暴水災一個星期後,政府還未出手相救這個事例,美國難以依靠政府開支帶動生產。故此,弱美元便成為最後一着,希望藉此可以刺激出口。但靠減息來貶低美元,副作用使到美國境內銀行無視風險過量放貸,導致今天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