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向來屆09年畢業生發出「就業警告」,並指出經大學就業中心提供予新畢業生的工作空缺,今年首季的數目只是去年的六成,而財經金融系的畢業生最受影響,該類職位空缺大跌至四成。由銀行提供的分析員空缺更坎坷,不及去年的一成,有經濟及金融系的學生寄出七十封求職信,至今獲3份聘書,包括會計、助理客戶經理,及政府見習督察,統統與經濟科無關。
◆小小企業家 找版權設計生產◆
但同時在旺角西洋菜街,大家有可能遇到一名15歲的小妹妹鄭金鈴擺檔賣Cap帽,她懂得在設計的問題上,向任天堂查詢版權,用獎學金在香港知識產權署申請外觀設計專利,然後找內地廠商生產。
鄭金鈴的例子,正好用來說明張五常教授的傑作,「公司的合約本質」,裏面言及的中間人或企業家角色。
企業家專長分析市場需求和服侍顧客,懂得怎樣把市場傳遞過來的信息變成賺錢機會。企業家當然需要跟其他生產要素持有人合作方能成事。若生產程序複雜又沒有既定步驟,企業家便須親身指導干預。正因為生產要素持有人的責任無法事先界定清楚,他的收入便難以就每件單獨事項算價來決定。結果,企業家與生產要素持有人的合作關係會以一個較簡單的模式來運作。
生產要素持有人會願意在合約期間授權企業家有限地指揮他,容許企業家到時單方面決定怎樣使用他的生產技能,這是經濟分析中的僱用合約。
但如果生產程序大致可以跟從慣行的步驟,企業家便不用費時親身參與和指揮。又如果製成品的質量能夠事先被界定清楚,件工合約或外判合約便可以代替僱傭合約。
◆視搵工為做生意 要推銷自己◆
鄭金鈴所設計的Cap帽,其品質控制可以事先清楚釐定,故只須外判給廠家生產,不阻礙自己每天上學讀書。企業家本身不一定是甚麼專家,但他必須能夠配合不同專家的生產,使到顧客滿意。換言之,企業家擅長了解其他人的優勢和需要,這亦是明白一盤生意運作的關鍵。
香港大學向學生發出「就業」警告,反映它沒有把畢業生看作「創業」材料。這個想法也未必無根據,大學科目教你專攻電腦、精算、會計,或與現實無關的純經濟理論,務求令到你覺得自己是專家,不停等待伯樂賞識。但畢業生求職時往往忘記了「搵工」其實是一盤生意,把自己以好價賣出。不像企業家去了解他人需要,生意又怎會成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