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5日星期二

流感蔓延與金融海潚 出奇相似

流感擴散與金融海嘯所牽涉的過程有不少地方十分相似。

首先,在發病前,自己很難察覺已否染上流感。同樣,在金融海嘯爆發前,亦很難靠投資者自己察覺投資組合是否包括有毒資產。

毒性最初未被確認

第二,到現時,世衞仍未了解甲型流感病毒影響人類身體運作的過程。同樣地,我們未能讀到任何金融機構或大學研究所對結構性產品怎麼樣放大金融市場風險的有關報告。

第三,病毒存在於它的天然宿主(host)體內,不會產生殺傷力。例如大家熟悉的沙氏病毒,它的宿主是蝙蝠。在蝙蝠體內,沙氏並不是甚麼病毒。只是當沙氏由蝙蝠體內轉到其他生物身上,為了適應新宿主的免疫系統,這個病毒便開始作出變化,成為大殺傷力武器。風險未確定的結構性產品買賣若受到限制,如只容許金融業的行內人參與,金融海嘯可能縮小至漣漪的程度而已。

大家試想,如果雷曼債券受到法例管制,不能以零售方式轉讓給無知大眾,本地銀行在吸納雷曼迷債的決定上,必然會更加小心審慎,從而令到雷曼不能這麼容易發行它的迷債。

泡沫經濟 人傳人

第四,病毒變成流感,正因為它可以由人傳人。泡沫經濟的形成亦是靠人傳人。凡人活於信息費用的局限中。要絕對地掌握一切所知才下決定,明顯是不可行。在不確定的環境下作決定,我們往往會選擇跟大隊,但這個策略的可行性,要視乎我們能否知道大隊正朝甚麼方向走。

金融市場的其中一項重大發展,在於出現不少平台把金融產品的價格信息滙集一起,清楚地顯示大隊的走勢,價格出現固然有利信息傳遞,但它不一定保證所有正確和有關的信息都會通通被反映出來。

例如,美國病控中心指出,口罩的作用是防止病人散播病毒,而非保護健康的人。那麼,未有發病的我是否應該除下口罩?但我又怎麼知道自己是否已經染病呢?最後,人買股票,我買股票,人戴口罩,我戴口罩。

可克服病毒 卻難遏投機

第五,流感迫使我們改變一些日常生活習慣,多洗手和少親吻(後者是黎巴嫩和墨西哥政府的呼籲),金融海嘯亦改變很多人的消費習慣,金融投資的吸引力下降後,很多市民把時間轉用於消閒方面。在路上確實比去年多見名牌房車跑出來「兜風」,纖體舞蹈班的平均報名人數比以前多,復活節期間旅行社亦多了生意。

控制病毒擴散,人人關注。但在金融市場裏,投機之風卻永遠蔓延無阻。

1 則留言:

VC 說...

"控制病毒擴散,人人關注。但在金融市場裏,投機之風卻永遠蔓延無阻。"

Ha ha, flu never 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