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5日星期二

元旦遊行騷亂 招兵買馬把戲

由泛民主派發起的元旦遊行,最終變成騷亂衝突事件,城大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學者從現代青少年心態着手分析,結論是警力過多成為觸怒示威者的原因,但同時後者缺乏克制力也是原因之一。經濟學不是心理學,不懂怎麼樣探索「心態」這類內心問題。像樣的經濟分析絕不會把「心態」指為觀察到的情況來解釋某些行為的出現。

反對聲音多雜亂 難定主題
遊行當日,反對之聲多而複雜,令到整隊遊行未能清楚地反映任何一個聲音,包括社民連針對中聯辦的抨擊。元旦遊行希望表達的其他要求有:釋放劉曉波、改善扶貧、反對在蕉徑老圍村內興建骨灰龕、反對市建局黑箱作業、反對政府漠視雷曼苦主聲音、協助少數族裔就業、增加家暴外展工作隊、增設老人院舍、反高鐵、為性傾向歧視立法、反對港府浪費公帑,以及民間電台要求司法覆核。

在這情況下,當日遊行對每項反對聲音所能作出的貢獻,便難以界定。

泛民藉上街人數 提出要求
泛民主派發起大型遊行,希望利用遊行人數來表達泛民主派自己提出的要求。當然泛民會堅持他們提出的要求純粹代表港人的要求。但這次遊行中的多方聲音卻在大家面前指出泛民的要求未必具代表性。同一理由可以解釋到為何從事金融業的人士平均薪酬比起製造業裏的從業員為高。金融買賣依賴個人眼光,但製造則需要團隊合作,令到個人表現較難量度。

不滿現狀青年 社民連票源
今次市民對泛民的支持亦較難從遊行人數中量度出來,因此,個別泛民極之需要拿出證據來顯視它們受市民支持的程度。最後在中聯辦門外發生的騷亂和焚燒共產黨旗幟順理成章地成為社民連的救星。

再者,經濟分析假設所有行為是基於理性選擇。而我們大家都會理性地明白到不論中聯辦內外發生甚麼程度的騷亂也絕無可能影響中央政策。因此,中央政府絕不會是這場SHOW亂的目標觀眾。我個人猜測這只不過是招兵買馬的把戲,對象是不服現狀但又自覺難以克服經濟不景的一群。

黃毓民的一句:「你想班年輕人去索K還是去衝擊中聯辦呢?」大概忠實地正在反映他的目標觀眾。他們代表着的潛在票源亦可以替決定參與五區總辭的議員鋪路,方便後者順利返回立法會。

另一方面,對於其他沒有參與總辭的議員來說,在短期內這些潛在票源跟他們無關。所以,民主黨何俊仁刻意與社民連劃清界綫,表明激烈行為並不代表整體遊行人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