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日星期二

《歲月神偷》爆冷揚威 影業失算

撰文:陳德廉 前香港大學經濟及金融學院院士
欄名:經濟解釋

在柏林影展獲獎的港產片《歲月神偷》,話說由於該片商業味道不重,故籌集資金出現問題,需要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旗下的電影發展基金批出三分一資金,方能成功開拍,但卻在柏林影展放映時,座無虛席。完場時,更掌聲雷動,觀眾拍掌達5分鐘之久。

本地冷淡海外奪獎 市場失效?

能夠引起觀眾強烈反應,明顯地代表着電影本身確具商業味。不少報章把《歲》在海外奪獎打造為市場失效的例子,認為電影行業過分計算市場因素,忽略以真摯感人的情懷來打動觀眾,因而令到一些小本製作經費不足,無法開拍。

這個說法犯上嚴重誤點,因為以溫情帶出笑聲哭聲本身便是一種物品,只要有觀眾入場,這類物品的市場價值便可以被反映出來。所以,本地製片商並不是過分計算金錢回報,反而是未能充分地確定到所有帶來金錢回報的可能性。

以《歲》片為例,它獲得的獎項是針對14歲以下的兒童觀眾而設的「Kplus」水晶熊獎。因此,在外國評審團眼中,《歲》的目標觀眾自然是由家長攜同入座的兒童,我相信由本地製片商去估計這個潛在市場的大小,會是非常困難的嘗試。若行內的專家辦不來,港府官員作為門外漢,也肯定幫不上甚麼忙。若由政府出力支持本港中小型電影業發展,極其量政府只能運用公帑協助影片製作。

在探求影片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這個問題上,港府比行內從業員必然面對更高的信息費用。甚至乎身為男女主角的任達華和吳君如,亦沒有花時間出席當地頒獎典禮,便足以反映演員自己亦缺乏對潛在市場的認識。亦即是說,《歲》在海外的成功,是行內人士未能預計到的成功。

爭政府下注 依賴與官員關係

信息費用的存在,令到在國際上,影片批發市場的運作通常依賴捆綁形式或搭配銷售來進行。電影發行商通常會把多部電影搭配一起,以一個價錢來交易,節省把每部電影獨立定價所涉及的交易費用。因為每部電影是新產品,需求固較難估計。

同樣道理,出版商不會一筆過以一個價錢,向作家購下其新作品的版權,原因亦是新書的受歡迎程度難以事先得到雙方確認。所以作家與出版商會依賴對分的方法來合作。

最後,要爭取政府下注,競爭準則當然決定於製作人與政府官員的關係。電影發展基金目的是協助新進導演和監製。張堅庭申請基金失敗固然不足為奇;《歲》的創作人羅啟銳和張婉婷亦早在八七年已經拍下《秋天的童話》,但因其參與過《獅子山下》和《屋簷下》,他們成功申請基金更不足為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