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星期二

自由行增 緣何零售減招聘?

有人力資源機構調查指出,66%受訪行政人員預期今年首季會增聘人手,較上年同期的53%為高。而法律界的增聘意慾最高,擁有投資銀行、企業融資或訴訟經驗的人手最受歡迎,這個現象是預料之內的。

生意增租金貴 減零售業利潤
人民幣數量激增,燃點炒風,但同時炒家對金融產品賣家的品行,因雷曼事件而比以往較起戒心。因此,關於追討權利的需求亦會增加,毫不稀奇。
調查所得的另一結果則較有趣,考慮會增聘人手的消費品行業僱主較上季反而減少。大陸遊客來港消費當然有利零售業。但最後會否令老闆賺大錢則屬於收入分配問題。眼見大陸自由行人數上升,零售業對舖位的需求亦相繼上升。因為這些遊客都只集中幾個消費區,舖位數目不變。在競爭下,零售業的額外利潤自然會落入業主的袋中。每次續租,租客之間的競爭迫使他們把自己預期在未來租約期間獲取的利潤算在租金上。亦即是說,從開檔那一天開始,老闆已經預期到在未來一兩年的租約期間,自己的利潤已被業主佔有,增聘人手的意慾因而下降。
另外,大陸遊客大多着重名牌奢侈品或電子產品。服務這班顧客已經忙個不來了,根本無暇考慮開拓新市場,對人手需求增長亦打了折扣。以名牌為例,除了幾個名店區外,在其他地方開新銷售點完全起不到甚麼作用。這樣,我們便容易明白到銅鑼灣波斯富街和時代廣場一帶的地舖租金被無數錶舖炒至天價的原因。
金舖與錶舖共通之處是舖面要夠大,要高檔,帶給內地遊客信心。每間地舖面積大了,地舖數目便會下降,對整體零售業人手需求或多或少會帶來負面影響,而名牌皮具旗艦店更甚。跟時裝一樣,這類物品的賣點並不在於迎合個人品味,而是聚集群眾壓力,使你覺得使用其他品牌有點兒惹來尷尬。其中一招就是找藉口要求顧客在門外排隊等候,幫助宣傳。

名牌貴在「有人等」 毋須加店員
「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意思是個人需求衍生於其他人的需求,門外排隊是用來反映其他人需求的招數。既然店內顧客數目受到限制,售貨品人手亦毋須增加,最後,名店內的售貨員人數比較少,營業時間亦不能太晚,以免影響形象。結果店舖平均休息時間早了,減少了下班售貨員對區內夜市的需求,令到區內服務本地人的零售店和食市亦提早休息,人手需求亦會被影響。

2011年1月18日星期二

倡「一團一導」 需增導遊底薪

反對旅遊業議會指引「一團一導遊」的主要論點基本上都集中於導遊沒有底薪保障,因此收入完全靠回佣提供。有導遊更表明「是旅遊議會變相迫我們個個做刀手「硬劏遊客」。在經濟分析中,這是一項非常嚴重的謬誤,直接地顛倒事情的因果關係。
每人都有自由的選擇,而導遊亦有權隨時轉行。在競爭的情況下,「零團費」或出現零底薪,是因為有不少導遊願意以零底薪的條件把旅行團接過來,因為他們實際上充當「導購」而非導遊,與零售商戶合作,從中獲利。「零團費」並不是導致「導購」劏客的原因。
相反,零團費是反映「導購」劏客的一項有關指標。


零團費 「導遊」變「導購」
大家試想,這些在業內被稱「刀手」的「導購」從商戶獲取的利潤,會否因底薪上升而下降?又或者「刀手」與商戶合作須付出的代價,會否因底薪上升而上調?既然底薪不能影響當「導購」所獲取的利潤和須付予的代價,它又怎能遏制導遊惡言誘迫內地來港旅客購物的發生?況且,「導購」才是遏抑導遊底薪的原因。
旅行社當然會比我這個外行人更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
大概遊行社起初以為零團費可以幫助它們削減成本開支,把導遊從商戶獲取的回佣看作小費。誰知時至今天,一些導遊已經演變成全職「導購」,基本上已不再服務旅行社,而轉投服務商戶,又同時對旅行社的品牌產生負面效應。這樣旅行社便上了一課經濟學,明白到世上並無免費午餐。但旅行社又不會完全阻止導遊帶旅客到一些商舖購物,因為後者付出的佣金某程度上是給予旅行社的津貼,瓜分聘用導遊的成本。
現時帶團的做法,容許導遊互相進行分工,觀光和購物由不同的導遊處理。觀光導遊以至司機的收入,主要是來自「導購」得到的回佣,這位「刀手」原本可以任意「跳團」,在同一商戶內不斷迎接不同團,令到好幾個帶領不同旅行團的觀光導遊都要依靠同一位「刀手」作米飯班主。

削導遊分工 回佣降底薪加
「一團一導遊」削弱了導遊之間的分工,亦同時減少一個「刀手」所能產生的影響力。「刀手」必須口才好,和懂得跟商戶就回佣進行議價。但並非每位導遊都具有充當「刀手」的條件。若導遊認為自己口才不足,失去「刀手」的幫忙會降低自己的收入,他們當然會反對「一團一導遊」。但若導遊覺得除去「刀手」的壟斷地位可以令自己有較多空間大展拳腳,他們當然支持新指引。但減少分工必然會降低整體回佣收入。這樣導遊底薪便會隨之上調。

2011年1月11日星期二

華叔政治貢獻超教育 為甚麼?

毫無疑問地,司徒華先生的政治理念對香港社會產生莫大影響,相比下,他的教學理念則沒有帶出任何浪潮。

教協:爭取利益易 搞好教學難
司徒華當過八屆教協會長和擔任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校長31年,教育信念從來沒有被拉上政治舞台。顯然地,政治理念比教育理念在競爭的前提下會較為容易處理,答案簡單。
教協作為獨立工會替教師爭取共同利益,主要是針對政府教育撥款政策。但教學理念則沒法替全港家長子女帶來共同利益,只要大學學位數目和工作額不能依靠辦學信念來提高,學生在升學上或就業上仍然要互相競爭。這樣,教學信念便不能成為任何一個政治黨派的號召。固此教學理念只能留守在個別學校裏來影響它自己的運作。
教學理念並不等如學校運作或招生準則,更不是指學校專注的客路。今時今日,不少名校的招生準則是基於家長的收入和文化背景,這種辦學理念把學校視為一所俱樂部,讓相同背景的子女入會,做到互相欽佩的氣氛。這類校長充當媒人的角色,只能作為中間人,未來擔任生產者。
教學理念是向學生灌輸一些信念。這些信念並不是甚麼事實數據或邏輯思想,而是某類世界觀,對人生的一些假設,這亦代表着學校產生的主題。教好學生在公開考試爭取好成績並不屬於任何理念,因為這只不過是在考試制度下,學校必須履行的任務而已。

學校引導 助覓人生意義
學校向子女灌輸的理念,形式上等同任何經濟理論所作出的基礎假設。這些基礎假設統統都不能從事實直接觀察出來。它們只不過是一些踏腳石,讓經濟學者從某個角度了解現實世界的運作。
例如,任何人都是從自私這個出發點行事,又或者任何事情的發行必有其固有的規律。這就是經濟分析灌輸給我的信念,這些基礎假設或信念提供給我一個角度,去處理從這個不斷演變的社會所獲得的觀察。

傳統的教會名校在創校時都會清楚地指明一些教學理念,讓學生可以從某個角度去處理人生複雜問題。最重要是防止學生被一些他們當時未有能力理解的殘酷事物改變他們的信念。
經濟學與物理學有一個共同觀點︰所有的事實最終都只是我們理解得到的事物。而理解的意思是從某個角度找出事情的因果關係,替發生在自己或親愛的人身上種種事情,找出一些因果關係,是尋找人生意義的必經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