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6日星期一

豬商增加 豬肉價應跌或升?

  香港政府打算引入廣南行,用以增加供港活豬市場的競爭者數目,某報社評曾作以下結論︰出現多一名競爭者,和排除卡特爾這類暗中合作托市的可能性,競爭本身不一定就可以令貨價下跌。相反,多了競爭,廣南行和五豐行可能會爭相搶貨,因而炒高了來貨價。最後,這些競爭者必定會把上漲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叫他們捱貴豬。

來貨價搶高 惟售價反跌

  另外,社評繼續說,競爭者的貨源品質,缺乏保證,實在令市民憂慮。如果競爭者因為搶貨而到一些無良農場購買豬隻,市民的健康就會因競爭加劇而失去保障了。

  這篇社評想像力之高,已遠遠超出經濟分析的局限,實在是課堂中非常合適的反面教材。首先,出現多一名入口代理,競爭固然增加,令到豬隻的入貨價上升。代理向豬農喊出較高的價錢,是促使供應量得以增加的必須條件。供港豬隻的數量增加,豬肉的價格必定下降,除非有人把這些活豬當存貨收起來作投機用。換言之,增加代理之間的競爭後果會提高來貨價,但亦同時降低銷售價。令到生產商和消費者都一同得益。這個顯淺的道理,早於1750年代,在阿當史密夫(Adam Smith)發表他的驚世巨著《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26年之前,已廣泛地流傳於當日法國的知識分子。

  至於所謂賣家必定會把上漲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項論點,是需要代理在入貨價上升的情況下,決定減低入貨量,才可以令到消費者願意付出較高的價錢。物以罕為貴,才是真正解釋。絕非入貨價自動可以轉嫁給消費者,況且,消費者有權不買。若代理不顧後果,堅持把所有增加了的成本,轉嫁於消費者,最後虧損受苦,還是代理商自己。

代理商保招牌 小心揀貨

  至於豬年的品質保證,確是惹人頭痛的問題。原因是家禽跟罐頭食品不一樣,沒有在物品上貼有品牌作保證,在這種情況下,入口代理作為中間人的角色尤其重要。代理商本身的品牌,便成為消費者唯一可以依靠的保證。

  大家試想,若我們缺乏一個或幾個明確的中間人為入口豬牛的品質負上責任,就有可能發生多寶魚或鹹蛋之類的「加料」事件。  再者,品質保證往往成為競爭者之間的一種非價格競爭準則,間接地給予消費者在健康上更加多的保障。在競爭加劇的情況下,打響招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