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6日星期二

的士價格管制 迫提升服務

不論政府落實或收回「短加長減」方案,法例都會繼續規限的士司機定價的自由,令到價格不能公開地成為競爭準則。

  政府在七十年代開始立例統一的士車身顏色,其實已經是一項非常有效的干擾,阻止乘客跟的士司機達成長遠合作關係。把所有的士統一顏色和把所有的士蓋上黑布的效果大同小異,使在街上截車的乘客無法道出路上行駛的士有何分別。個別的士於是便難以在乘客面前將自己在芸芸對手中區分出來。

◆醫生靠口碑 限宣傳利病人◆
  亦即是說,統一車身顏色政策令到個別的士司機或車行難以樹立品牌來鎖定客路,在這情況下,減價不會有效地刺激生意。沒有固定顧客,而每次交易都是「一次過」,的士司機便被迫跟漁夫一樣勤力出海打魚。不停在路上「搵客」便成為的士之間的競爭準則,這亦是政府替的士行業定下的競爭準則。目的何在?迫使的士多花時間在路上行駛,等同直接地提高的士服務質素,因為這會降低乘客在街上截車時間。若的士擁有固定顧客,那便毋須再花時間,花油錢在路上不停駕駛。這樣,價格管制不是純粹為了剝削定價自由,而是改變競爭準則。
 
 類似情況在醫務行業亦出現,不用說,醫生當然是專業人士。但這亦會製造「信息不對稱」這個局面。一個普通人憑甚麼可以判斷出一位醫生的診症是否到家?甚麼廣告會最有效地令一個外行人相信一位醫生的能力?當然是口碑被治好康復的病人將會是最有力的證人。所以,醫生在報刊上落廣告受到限制,原因並非為着干擾廣告自由,而是改變競爭準則,要求醫生交出成功診症個案數字來互相競爭。

◆入大學非價高者得利社會◆

  但這些數字當然不可能在一刻間可以積累下來。它需要時間和經驗。而經驗剛好是提醫生服務質素的最佳條件。因此,醫生在報刊廣告上所遇到的種種規限,會迫使競爭者投身醫務行業時作長遠考慮,對「無知」的病人較有利。

  另外大學收費亦是一個好例子,在香港入大學並不是價高者得。況且窮苦學生可以向政府借貸。金錢絕不是競爭準則。這裏準則是入學成績,要求學生證明自己已建立足夠思考能力。

它剝削消費者出價購買大學學位的自由,以分析和思考能力作準則來將勝負雙方分開,因為思考力較強的畢業生對長遠社會整體發展有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