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局與立法會議員繼續爭論警方早前在反預算案遊行中,使用胡椒噴霧的合法性,目的似乎藉着證明警方過分使用暴力,盡量幫助被拘捕的示威者免留案底。
示威人數多 何須用暴力
原因非常簡單,留案底大大提升參與激烈示威所需付上的代價。將來求職和出外旅遊都受到影響。若示威發起人無法保障其追隨者的個人利益,下次的示威人數必然減少。
採用和平示威的目的是純粹以人數來表達反對聲音,這種安排需要這班人有共同的反對聲音。這樣,遊行人數的多少,便能夠擔當主要的信息傳達機制。再者,只要遊行人士沒有作出挑釁行為,警方便難以拿出藉口使用武力鎮壓。這個安排能最有效地保護示威者的人生安全,故此,和平示威涉及的交易費用,在於需要花時間讓示威者互相妥協,向政府發出同一要求。那麼,每位出席遊行的示威者,便等如就這個要求投下一票。
在反預算案遊行那天,警方決定驅散示威者,因為後者的數目未夠多,仍然處於可以被控制的水平下。要是有數十萬人上街的話,警方絕不會愚蠢到選擇驅趕根本無法散去的人潮。
示威理由五花八門 難聚群眾
示威人數有限因為反對預算案的理由五花八門。有人認為政府派錢浪費資源,有人則認為派錢不足。反對人群本身未能達致共識,反而互相衝突。示威目的因而充滿着雜音,很難聚集大群人參加。
另外,當暴力行為出現時,整個遊戲規則便改變了。有規律的競爭必定是依賴事前大家同意的勝負準則來進行。買車買樓買股票,準則當然視乎你的財富;入讀大學便須視乎你的公開試成績。即使那些具攻擊性的比賽活動,例如拳擊或摔角,也有裁判在場,監管犯規的招式。
胡椒噴霧指引 可酌情跟隨
離開比賽,所有暴力行為都有一個共通點,使用暴力的人從來都不用徵求對方的同意。示威者採取暴力對抗警方要面對的危機,源於事前沒有跟對方說清楚規例,沒有事先列明甚麼是犯規行為。
事後,人權監察組織譴責警方沒有跟隨指引,沒有在使用胡椒噴霧前作口頭警告,沒有在兩呎距離外噴射。但既然這只是指引並非法例,警方自然有權就當時情況酌情處理。不論社會各界人士對今次事件作出甚麼批評,這些指摘都未必能完全適用於下一次激烈示威行動上。
警方將會作出的暴力行動難以事先受到約束,正因為示威者的激烈反應沒有事先受到約束。
2011年3月29日星期二
2011年3月22日星期二
盲搶鹽與盲炒樓 本質無異
上周在中港澳三地同一時間爆發「急性盲搶鹽」,淪為國際大笑話。
內地政府即時發出緊急通知,堅決打擊造謠惑眾行為,而本地周一嶽亦指有投機分子散播謠言。本地報章訪問市民意見,「因為無稽炒作就買幾年都食唔晒嘅鹽,投機者好唔要得。」但如果我們把買鹽和買樓買股票放在一起比較,行為上它們沒有多大分別。
搶鹽排隊如同「造謠」
既然在沒有「樓荒」的情況下,港人都非常「理性地」預期樓價會繼續上升,那麼有人擔心出現鹽荒而掀起搶鹽潮,便應該算為更正常的事情。鹽荒究竟是謠言抑或真相,永遠是往後(第二日)才能被核實的。況且,散播謠言從來都不一定需要口傳。任何反映鹽荒這項信息的行為,嚴格來說都是轉達謠言。所以,任何一位參與排隊買鹽的市民都貢獻出一點功勞發放謠言,這樣,要清楚地指出或界定誰人造謠惑眾便非常困難了。
另外,需求帶動供應是永恒的定律。有報章正確地指明「愚慌」乃鹽荒之源,「不要怪製造謊言和奸商囤積惡行,這是愚民充斥的世代惡棍不橫行,他對得住自己嗎?」雷曼事件以及金融海嘯似乎亦可以用上這個評語。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只是活在一人世界裏,我們只需滿足自己個人的需求,照顧自己的個人喜好來決定自己的生活環境,沒有其他煩惱。但在今天的社會,消費者的需求已超越自己個人喜好產生的需要,還包括了信息上的需求。自己的打扮選擇要考慮到其他人怎樣打扮。購買物品不單止關乎自己的喜好,還須考慮該物品的價格走勢。自覺需要把愈來愈多的變數放在考慮之列上,但同時又自知缺乏能力去準確處理每一個變數。這樣,自己惹上身的信息費用便急升了。
對比港人愚慌 福島壯士勇敢
凡人學會去考慮多項變數,但又未學懂怎樣量度清楚每個變數,焦慮便湧出來。港人「愚慌」的評論有一處破綻。如果我愚蠢到連輻射為何物一點也不懂的話,我不會跑上街搶鹽。真正愚蠢的人不會有任何焦慮,不會想及有糧荒的出現。香港人只是想得太多。
相比,對留守在福島第一核電站的「福島五十人」敢死隊,以及一般凡人所面對的信息費用不再是他們的重擔。這群無名英雄任職電力公司,比一般人更深入認識輻射的可怕,代表着他們的勇氣比一般人高。「核電站接下來的命運就看我們了,這是我們的使命!」自覺人生有清楚使命,前路的有關變數便隨之減少了,勇氣便能衝破信息費用的約束。
內地政府即時發出緊急通知,堅決打擊造謠惑眾行為,而本地周一嶽亦指有投機分子散播謠言。本地報章訪問市民意見,「因為無稽炒作就買幾年都食唔晒嘅鹽,投機者好唔要得。」但如果我們把買鹽和買樓買股票放在一起比較,行為上它們沒有多大分別。
搶鹽排隊如同「造謠」
既然在沒有「樓荒」的情況下,港人都非常「理性地」預期樓價會繼續上升,那麼有人擔心出現鹽荒而掀起搶鹽潮,便應該算為更正常的事情。鹽荒究竟是謠言抑或真相,永遠是往後(第二日)才能被核實的。況且,散播謠言從來都不一定需要口傳。任何反映鹽荒這項信息的行為,嚴格來說都是轉達謠言。所以,任何一位參與排隊買鹽的市民都貢獻出一點功勞發放謠言,這樣,要清楚地指出或界定誰人造謠惑眾便非常困難了。
另外,需求帶動供應是永恒的定律。有報章正確地指明「愚慌」乃鹽荒之源,「不要怪製造謊言和奸商囤積惡行,這是愚民充斥的世代惡棍不橫行,他對得住自己嗎?」雷曼事件以及金融海嘯似乎亦可以用上這個評語。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只是活在一人世界裏,我們只需滿足自己個人的需求,照顧自己的個人喜好來決定自己的生活環境,沒有其他煩惱。但在今天的社會,消費者的需求已超越自己個人喜好產生的需要,還包括了信息上的需求。自己的打扮選擇要考慮到其他人怎樣打扮。購買物品不單止關乎自己的喜好,還須考慮該物品的價格走勢。自覺需要把愈來愈多的變數放在考慮之列上,但同時又自知缺乏能力去準確處理每一個變數。這樣,自己惹上身的信息費用便急升了。
對比港人愚慌 福島壯士勇敢
凡人學會去考慮多項變數,但又未學懂怎樣量度清楚每個變數,焦慮便湧出來。港人「愚慌」的評論有一處破綻。如果我愚蠢到連輻射為何物一點也不懂的話,我不會跑上街搶鹽。真正愚蠢的人不會有任何焦慮,不會想及有糧荒的出現。香港人只是想得太多。
相比,對留守在福島第一核電站的「福島五十人」敢死隊,以及一般凡人所面對的信息費用不再是他們的重擔。這群無名英雄任職電力公司,比一般人更深入認識輻射的可怕,代表着他們的勇氣比一般人高。「核電站接下來的命運就看我們了,這是我們的使命!」自覺人生有清楚使命,前路的有關變數便隨之減少了,勇氣便能衝破信息費用的約束。
2011年3月15日星期二
矛頭指向財爺 反對派轉移視綫
反對《預算案》人士與警方釀成衝突事件,正好被用來作實例,闡明張五常教授研究多年的租值消散。
界定不清晰 甜頭惹來搶奪
這個概念指出,任何地方出現一些甜頭必定引來競爭。但如果競爭手段沒有受到約束的話,最後只會「一鑊熟」。而事發的源頭始於這些甜頭沒有被清楚地界定屬誰。
大家亦可能一早就了解到,但較為深入的思考總會帶領我們去發問一個關鍵的問題:甜頭的物主身份,怎樣才算得上是被清楚界定?
高斯不時提醒行內的經濟學者「物品」的概念,從來都不是指一件實物,而是就那物件可以容許某人行使的權利。
一個顧客只須花費幾元便可換取得一個橙連皮帶核一起吞進肚子的權利。但如果他希望取得更加多的權利,不單只吃,還有隨街亂擲的權利,他可能需要多付1,500元罰款這個額外價錢。
同樣地,一輛可以亂衝紅燈的汽車,跟其他必須遵守交通規則的車輛是不同物品。
權利要被界定清楚,並不等如所有相關的權利都要集中於一個人身上。若你是一間公司的小股東,你有權把手頭的股票通通轉賣出去賺取利潤,但你卻沒有權利跑上那所公司要求秘書幫你的子女做功課。你擁有該公司市值的某百分比,但無權直接地插手公司業務運作。即是說,你擁有轉讓權,但沒有使用權。
又例如當你以抵押借貸方式置業的時候,銀行在你的還款期間名義上仍然擁有你的物業,但它的任何一位職員都無權到你府上過夜。
只要權利界定和劃分得清楚,社會運作便可如常進行。政府有絕對權利向納稅人追稅,但是卻沒有獨自決定稅項收入用途的使用權。
問題是任何一個政黨也沒有獨立權利決定稅款用途。《預算案》需要依賴立法會議員投票通過,便惹來競爭。但這競爭只會是政黨或議員之間的競爭。
反對派需要針對選擇贊成《預算案》的議員,而並非政府。既然在立法會內贊成及反對的票數,才是決定結果的最後裁判,那麼「掟蕉」和示威帶給反對派的邊際利益,原則上應該是零。只要反對黨是大黨,掌握決定政府開支用途的權利,他們根本用不着使出類似掟蕉的花招。
議員帶頭示威 掩飾爭取失敗
因此,議員帶頭組織示威的舉動,明顯地表示他預期自己的反對行動將落敗,輸給其他黨派。為着掩飾這個結果,反對派議員會把矛頭指向財爺,製造噪音,隱瞞真相,增加選民的信息費用,導致租值消散。
界定不清晰 甜頭惹來搶奪
這個概念指出,任何地方出現一些甜頭必定引來競爭。但如果競爭手段沒有受到約束的話,最後只會「一鑊熟」。而事發的源頭始於這些甜頭沒有被清楚地界定屬誰。
大家亦可能一早就了解到,但較為深入的思考總會帶領我們去發問一個關鍵的問題:甜頭的物主身份,怎樣才算得上是被清楚界定?
高斯不時提醒行內的經濟學者「物品」的概念,從來都不是指一件實物,而是就那物件可以容許某人行使的權利。
一個顧客只須花費幾元便可換取得一個橙連皮帶核一起吞進肚子的權利。但如果他希望取得更加多的權利,不單只吃,還有隨街亂擲的權利,他可能需要多付1,500元罰款這個額外價錢。
同樣地,一輛可以亂衝紅燈的汽車,跟其他必須遵守交通規則的車輛是不同物品。
權利要被界定清楚,並不等如所有相關的權利都要集中於一個人身上。若你是一間公司的小股東,你有權把手頭的股票通通轉賣出去賺取利潤,但你卻沒有權利跑上那所公司要求秘書幫你的子女做功課。你擁有該公司市值的某百分比,但無權直接地插手公司業務運作。即是說,你擁有轉讓權,但沒有使用權。
又例如當你以抵押借貸方式置業的時候,銀行在你的還款期間名義上仍然擁有你的物業,但它的任何一位職員都無權到你府上過夜。
只要權利界定和劃分得清楚,社會運作便可如常進行。政府有絕對權利向納稅人追稅,但是卻沒有獨自決定稅項收入用途的使用權。
問題是任何一個政黨也沒有獨立權利決定稅款用途。《預算案》需要依賴立法會議員投票通過,便惹來競爭。但這競爭只會是政黨或議員之間的競爭。
反對派需要針對選擇贊成《預算案》的議員,而並非政府。既然在立法會內贊成及反對的票數,才是決定結果的最後裁判,那麼「掟蕉」和示威帶給反對派的邊際利益,原則上應該是零。只要反對黨是大黨,掌握決定政府開支用途的權利,他們根本用不着使出類似掟蕉的花招。
議員帶頭示威 掩飾爭取失敗
因此,議員帶頭組織示威的舉動,明顯地表示他預期自己的反對行動將落敗,輸給其他黨派。為着掩飾這個結果,反對派議員會把矛頭指向財爺,製造噪音,隱瞞真相,增加選民的信息費用,導致租值消散。
2011年3月8日星期二
香港奶粉需求增 為何不加價?
內地水貨客來港搶奶粉事件,已發展到有超市員工被懷疑私下囤積奶粉轉售圖利和廉政公署開始介入的階段。據報,受賄超市職員可以由水貨客手上收取每罐奶粉12元的酬金。這些賄賂的出現代表着本港奶粉定價偏低。
誘使做會員 鎖緊客路
就等如來往中港的駕車司機總會在內地入油一樣。只不過內地傳媒還未大喊港人越境到內地搶油。內地氣油價格偏低因為政府有價格管制。但奇怪地,香港政府對奶粉既然沒有實施任何價格管制,為何奶粉價錢沒有即時被調整?
我相信絕大多數港人認為解釋非常簡單:加價是出賣港人,不顧良心的做法。即是說,不加價的原因是不應該加價。那麼容許樓價上升的業主則個個無良心?經濟分析可以提供一個較為全面的解釋。
首先,我們先去解釋超市怎樣監管職員私下向水貨客出售奶粉的行為。超市選擇的方法是增加約束,減少職員能夠自行囤積的奶粉數量。辦法需要到家長付出多一點交易費用,像買期貨般要求顧客入會,再以會員身份預訂奶粉。這種做法是希望以囤積給予會員來減少囤積留給水貨客的空間。但是否有效地趕走水貨客則視乎在電腦紀綠上揑做會員身份的難度。有效與否,會員的需求亦受到保護。
但從另一角度看,新做法是歧視非會員的散客,因而驅使真正用家盡快入會。
上周萬寧與美贊臣合作推出會員計劃,以保護家長為名,其實是藉着奶粉事件來針對其他超市和奶粉品牌作出新競爭策略,鎖緊客路。而且,會員資料更可以被利用於其他產品推廣或廣告設計上。
當我們明白到不同品牌的奶粉批發商在本地需要互相競爭,那便容易去分析加價帶給他們的利與害。
加價促使換牌子 損競爭力
水貨客襲港,增加需求,加價當然令利潤上升。但本地批發商又並非內地代理。所以,奶粉在內地的供應不在他掌握之中。如果內地的奶粉供應跟隨需求調整,而於數月後,把水貨客淘汰出局的話,本地奶粉價格便須下調。加價只能帶來短期利益。價格變動令家長有意慾轉換嘗試其他代替品,間接地促使家長增加對這些代替品的認識。這是奶粉生產商的大忌。
過去數年來的奶粉廣告都着重新配方或新化學成分,顯示出生產商往往利用家長的信息費用(又或者無知)來博取他們的信任。加價迫使家長尋找代替品,因此是下着。
誘使做會員 鎖緊客路
就等如來往中港的駕車司機總會在內地入油一樣。只不過內地傳媒還未大喊港人越境到內地搶油。內地氣油價格偏低因為政府有價格管制。但奇怪地,香港政府對奶粉既然沒有實施任何價格管制,為何奶粉價錢沒有即時被調整?
我相信絕大多數港人認為解釋非常簡單:加價是出賣港人,不顧良心的做法。即是說,不加價的原因是不應該加價。那麼容許樓價上升的業主則個個無良心?經濟分析可以提供一個較為全面的解釋。
首先,我們先去解釋超市怎樣監管職員私下向水貨客出售奶粉的行為。超市選擇的方法是增加約束,減少職員能夠自行囤積的奶粉數量。辦法需要到家長付出多一點交易費用,像買期貨般要求顧客入會,再以會員身份預訂奶粉。這種做法是希望以囤積給予會員來減少囤積留給水貨客的空間。但是否有效地趕走水貨客則視乎在電腦紀綠上揑做會員身份的難度。有效與否,會員的需求亦受到保護。
但從另一角度看,新做法是歧視非會員的散客,因而驅使真正用家盡快入會。
上周萬寧與美贊臣合作推出會員計劃,以保護家長為名,其實是藉着奶粉事件來針對其他超市和奶粉品牌作出新競爭策略,鎖緊客路。而且,會員資料更可以被利用於其他產品推廣或廣告設計上。
當我們明白到不同品牌的奶粉批發商在本地需要互相競爭,那便容易去分析加價帶給他們的利與害。
加價促使換牌子 損競爭力
水貨客襲港,增加需求,加價當然令利潤上升。但本地批發商又並非內地代理。所以,奶粉在內地的供應不在他掌握之中。如果內地的奶粉供應跟隨需求調整,而於數月後,把水貨客淘汰出局的話,本地奶粉價格便須下調。加價只能帶來短期利益。價格變動令家長有意慾轉換嘗試其他代替品,間接地促使家長增加對這些代替品的認識。這是奶粉生產商的大忌。
過去數年來的奶粉廣告都着重新配方或新化學成分,顯示出生產商往往利用家長的信息費用(又或者無知)來博取他們的信任。加價迫使家長尋找代替品,因此是下着。
2011年3月1日星期二
狂加煙稅車稅 非為增加收入?
撰文:陳德廉 前香港大學經濟及金融學院院士欄名:經濟解釋
從上星期三開始,每天都聽到反對新財政預算案的聲音,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以理論來解釋政府基於甚麼目的把煙稅和私家車首次登記稅這類建議放在預算內。今天讓我們以經濟分析嘗試一下。首先,我個人的研究經驗指出,政府官員口中的理由往往都是信不過的。例如,政府會為每包香煙加稅10元辯護,說目的是希望鼓勵市民戒煙,「拯救市民的生命。」
財爺的責任是管數,不是救人命。政府拒絕退稅可以被看為擔憂未來稅收下降的象徵,尤其是樓市泡沫爆破帶來的負面影響。政府強調會增加土地供應和大喊樓市供應不會長時間持續地出現短缺,正好反映它對樓市過熱的憂慮,雖然市民大眾似乎選擇漠視這種說法。
加稅轉食私煙 減醫療費?
吸煙和健康之間的取捨是個人的選擇,照理政府無權插手干預。但吸煙引致的疾病加劇公立醫院的開支負擔則令到財爺不能坐視不理。
目前全港煙民約76萬,而每年因吸煙而死亡的個案有7,000宗,即佔煙民少於1%。每位去世的煙民不會影響政府開支。問題在於其餘那些長命百歲、又長期需要依賴公共醫療開支來治療肺病的煙民。為節省這部分開支,政府寧願犧牲煙草的稅收。
至於加稅會激發煙民轉食「私煙」,反而有可能減輕醫療開支。這些走私煙來歷不明,若從內地入口的話,假貨的機會加大,殺傷力倍增,有助提升煙民的死亡率,對財政預算作出正面的「貢獻」。
政府為增加私家車首次登記稅聲稱的原由更令人費解。它強調加稅不是為着增加稅收,而是要解決道路擠塞問題,遏止私家車增長。
道路擠塞即是道路短缺,政府聲稱要控制買新車人士數目來處理這個短缺問題。但在房屋短缺的問題上,政府又沒有設法控制新置業人士的數目。它只拿出新登記車輛數目來表示道路擠塞的嚴重性,彷彿這些新登記車輛會永遠留在香港四處跑,製造擠塞。
向私家車開刀 迫用電動車
政府沒有提及一部新登記車輛平均會被港人使用多少年。有68%的車屬於私家車並不代表道路擠塞必定由私家車產生。巴士和貨車不時停下來上落客貨的情況,好像是屬於火星的問題。
車輛排放廢氣問題與吸煙無異。禁煙易,禁放廢氣則較難。財爺選擇向私家車主開刀,希望藉此迫車主轉用電動車這類代替品。正因私家車佔全港車輛的大部分,迫私家車主轉用電動車對改善空氣的效益較大,有助減輕長遠公共醫療負擔。
從上星期三開始,每天都聽到反對新財政預算案的聲音,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以理論來解釋政府基於甚麼目的把煙稅和私家車首次登記稅這類建議放在預算內。今天讓我們以經濟分析嘗試一下。首先,我個人的研究經驗指出,政府官員口中的理由往往都是信不過的。例如,政府會為每包香煙加稅10元辯護,說目的是希望鼓勵市民戒煙,「拯救市民的生命。」
財爺的責任是管數,不是救人命。政府拒絕退稅可以被看為擔憂未來稅收下降的象徵,尤其是樓市泡沫爆破帶來的負面影響。政府強調會增加土地供應和大喊樓市供應不會長時間持續地出現短缺,正好反映它對樓市過熱的憂慮,雖然市民大眾似乎選擇漠視這種說法。
加稅轉食私煙 減醫療費?
吸煙和健康之間的取捨是個人的選擇,照理政府無權插手干預。但吸煙引致的疾病加劇公立醫院的開支負擔則令到財爺不能坐視不理。
目前全港煙民約76萬,而每年因吸煙而死亡的個案有7,000宗,即佔煙民少於1%。每位去世的煙民不會影響政府開支。問題在於其餘那些長命百歲、又長期需要依賴公共醫療開支來治療肺病的煙民。為節省這部分開支,政府寧願犧牲煙草的稅收。
至於加稅會激發煙民轉食「私煙」,反而有可能減輕醫療開支。這些走私煙來歷不明,若從內地入口的話,假貨的機會加大,殺傷力倍增,有助提升煙民的死亡率,對財政預算作出正面的「貢獻」。
政府為增加私家車首次登記稅聲稱的原由更令人費解。它強調加稅不是為着增加稅收,而是要解決道路擠塞問題,遏止私家車增長。
道路擠塞即是道路短缺,政府聲稱要控制買新車人士數目來處理這個短缺問題。但在房屋短缺的問題上,政府又沒有設法控制新置業人士的數目。它只拿出新登記車輛數目來表示道路擠塞的嚴重性,彷彿這些新登記車輛會永遠留在香港四處跑,製造擠塞。
向私家車開刀 迫用電動車
政府沒有提及一部新登記車輛平均會被港人使用多少年。有68%的車屬於私家車並不代表道路擠塞必定由私家車產生。巴士和貨車不時停下來上落客貨的情況,好像是屬於火星的問題。
車輛排放廢氣問題與吸煙無異。禁煙易,禁放廢氣則較難。財爺選擇向私家車主開刀,希望藉此迫車主轉用電動車這類代替品。正因私家車佔全港車輛的大部分,迫私家車主轉用電動車對改善空氣的效益較大,有助減輕長遠公共醫療負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