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德廉 前香港大學經濟及金融學院院士欄名:經濟解釋
從上星期三開始,每天都聽到反對新財政預算案的聲音,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以理論來解釋政府基於甚麼目的把煙稅和私家車首次登記稅這類建議放在預算內。今天讓我們以經濟分析嘗試一下。首先,我個人的研究經驗指出,政府官員口中的理由往往都是信不過的。例如,政府會為每包香煙加稅10元辯護,說目的是希望鼓勵市民戒煙,「拯救市民的生命。」
財爺的責任是管數,不是救人命。政府拒絕退稅可以被看為擔憂未來稅收下降的象徵,尤其是樓市泡沫爆破帶來的負面影響。政府強調會增加土地供應和大喊樓市供應不會長時間持續地出現短缺,正好反映它對樓市過熱的憂慮,雖然市民大眾似乎選擇漠視這種說法。
加稅轉食私煙 減醫療費?
吸煙和健康之間的取捨是個人的選擇,照理政府無權插手干預。但吸煙引致的疾病加劇公立醫院的開支負擔則令到財爺不能坐視不理。
目前全港煙民約76萬,而每年因吸煙而死亡的個案有7,000宗,即佔煙民少於1%。每位去世的煙民不會影響政府開支。問題在於其餘那些長命百歲、又長期需要依賴公共醫療開支來治療肺病的煙民。為節省這部分開支,政府寧願犧牲煙草的稅收。
至於加稅會激發煙民轉食「私煙」,反而有可能減輕醫療開支。這些走私煙來歷不明,若從內地入口的話,假貨的機會加大,殺傷力倍增,有助提升煙民的死亡率,對財政預算作出正面的「貢獻」。
政府為增加私家車首次登記稅聲稱的原由更令人費解。它強調加稅不是為着增加稅收,而是要解決道路擠塞問題,遏止私家車增長。
道路擠塞即是道路短缺,政府聲稱要控制買新車人士數目來處理這個短缺問題。但在房屋短缺的問題上,政府又沒有設法控制新置業人士的數目。它只拿出新登記車輛數目來表示道路擠塞的嚴重性,彷彿這些新登記車輛會永遠留在香港四處跑,製造擠塞。
向私家車開刀 迫用電動車
政府沒有提及一部新登記車輛平均會被港人使用多少年。有68%的車屬於私家車並不代表道路擠塞必定由私家車產生。巴士和貨車不時停下來上落客貨的情況,好像是屬於火星的問題。
車輛排放廢氣問題與吸煙無異。禁煙易,禁放廢氣則較難。財爺選擇向私家車主開刀,希望藉此迫車主轉用電動車這類代替品。正因私家車佔全港車輛的大部分,迫私家車主轉用電動車對改善空氣的效益較大,有助減輕長遠公共醫療負擔。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